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微专题教案:史传文的叙事艺术.docx
4页《探究欣赏史传文的叙事艺术》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及任务1.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历史事件,划分叙事层次2.学习对历史叙事的分析欣赏3.引导学生把握两篇史传文的叙事特色教学过程【布置课前任务】一、再读《烛之武退秦师》与《鸿门宴》两篇历史散文,梳理故事情节二、根据以下提示问题,欣赏两篇史传文的叙事特点一)《烛之武退秦师》篇探究问题:1.对于晋、秦联军出兵围郑的背景,文章写得很简略,这段交代有什么作用?2.文章有没有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你能从文章中看出战争气氛的紧张吗?3.文章重点记叙了哪些内容?4.叙事波澜5.故事的勾连和照应(二)《鸿门宴》探究问题:1.重点突出了哪些情节与场景2.故事情节的张弛与波澜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3.伏笔与照应三、思考:是什么决定这两个事件的走向?【课中活动指导】一、导入1.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记载了很多精彩的历史事件,成为永远炫目的历史瞬间你读过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是哪件呢?2.学生简单分享二、两篇文章叙事层次划分1.小组交流两篇文章层次结构1)《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发展: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高潮: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侵师结局: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2)《鸿门宴》2.抽签展示其一三、探究两篇文章的叙事特点一)学生小组探究叙事详略(20分)叙事顺序(20分)伏笔与照应 (20分)张弛与波澜( 30分)其他(10分)(二)展示与交流1.《烛之武退秦师》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不仁,不知,不武2.《鸿门宴》篇探究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止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一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宴会前:无伤告密——欲王关中亚父献计——急击勿失(局势紧张) 战争一触即发,亚父献计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情节迅速发展项伯夜告——收买项伯(局势转机)宴会中:刘邦赴宴——项羽留饮(矛盾紧张)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矛盾缓和)项庄舞剑——项伯翼蔽(紧张 缓和)樊哙闯帐——项羽赞赏(紧张 缓和)义责项羽——项羽无应(紧张 缓和)沛公逃席——(危局解除)宴会后: 张良入谢,刘邦诛曹(局势扭转)四、小结1.《烛之武退秦师》的详略处理、叙事波澜2.《鸿门宴》的伏笔与照应、叙事波澜、人物的映衬关系《左传》《史记》中史传文的叙事艺术影响了后世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课后作业1.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或“垓下之围”,欣赏叙事艺术2.课外阅读《古渡头》并完成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