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pdf
32页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 / 王绩2、黄鹤楼 / 崔颢3、使至塞上 / 王维4、渡荆门送别 / 李白5、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 / 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 / 陶渊明11、春望/ 杜甫12、雁门太守行 / 李贺13、赤壁/ 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 /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选择题】1. 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解析】 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2. 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
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解析】 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3. 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的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B. 欲何依 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 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解析】 B.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1. 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2. 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 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 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解析】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解析】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解析】 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4、 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解析】 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 , “空余”二字 , 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 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解析】黄鹤去了就再也没有返回到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还在飘飘悠悠空”字,写得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的情怀6、下列对黄鹤楼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B.首联对远古传说的追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秘虚幻的神秘色彩C.颈联描绘了一个昏暗、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D.尾联情景交融,那浩浩烟波和暮色,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解析】C.有误,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面,与下文的乡愁形成了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更显乡愁之重3、使至塞上 王维【原诗】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 ,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 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解析】 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解析】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解析】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 地名) 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 侦察兵 ) ,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解析】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解析】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6、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B 含领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D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解析】 B.有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