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词名句理解与赏析.doc
4页七【上】古诗词名句理解与赏析一、古诗词名句理解1、《论语》十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⑥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观沧海》曹操①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洪波涌起②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表现时序交替,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②表达乡思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①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①用鸟儿来展现早春美景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用花草来写早春美景的两句诗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6.曹操的《龟虽寿》: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老当益壮情感的句子(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 《过故人庄》孟浩然①描绘优美宁静的农村美景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③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①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夜雨寄北》李商隐③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⑦诗中蕴含羁旅他乡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1.《泊秦淮》杜牧①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同时也表现作者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2.《浣溪沙》晏殊①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感叹流光易逝,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13.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①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①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②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5《观书有感》朱熹①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的名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出自本文的成语:源头活水二、古诗词名句赏析1. 【龟虽寿】(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2.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颔联写潮涨岸阔、风正帆悬的大景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风正”写风稳;“风正”,帆才有悬空之势,此联写景恢弘阔大,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这里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啄”生动的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歌唱,新燕衔泥筑巢的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诗人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3)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被誉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12个字,六个名词,描绘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则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刻画了这样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道尽天涯游子之悲”5.【过故人庄】(孟浩然·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6.【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吟咏的是佛家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隐含的是空门禅悦奥妙的顿悟:从晨游山寺起笔而以赞美超脱作结,写景抒情之外,另有其意读者可以从平易中渐入胜境,从而体味其理趣。
全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幽远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8.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何当共剪西窗烛”,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却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展现了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9.【浣溪沙】(晏殊·宋)春花开落,歌舞楼台,一切同过去一样难道生活的脚步停止了吗?下片把主人公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情感深至地表现出来10.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 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沉醉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11.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想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的情形颇为相似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