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水盐、体温调节 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7页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消化消化系统系统营营养养物物质质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粪粪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呼吸系统呼吸系统食物食物液体废物(尿素尿酸)液体废物(尿素尿酸)摄入量摄入量排出量排出量共计共计共计共计来自饮水来自饮水 1300正常成年人每天(正常成年人每天(24小时)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小时)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一、水的平衡:一、水的平衡:问:从上表得出那些结论?:从上表得出那些结论?由肾排出由肾排出 1500由皮肤排出由皮肤排出 500由肺排出由肺排出 400由大肠排出由大肠排出 100来自食物来自食物 900来自物质代谢来自物质代谢 30025002500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肾肾肾肾脏脏脏脏的的的的结结结结构构构构肾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管肾小球肾小球肾小囊肾小囊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尿的形成尿的形成肾小球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重吸收作用作用水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食物过咸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升高升高刺激刺激刺激刺激兴奋兴奋兴奋兴奋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产生产生产生下丘脑下丘脑分泌分泌分泌分泌释放释放释放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促进促进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量减少垂体后叶垂体后叶渴觉渴觉结果结果?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释放释放尿量尿量(—)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垂体后叶垂体后叶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主动喝水主动喝水 产生渴觉产生渴觉(+)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细细胞胞外外液液渗渗透透压压下下降降分泌抗利尿激素分泌抗利尿激素饮水不足、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吃的食物过咸水平衡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的作用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量分泌释放量肾小管等对肾小管等对水分的重吸收水分的重吸收升高升高增加增加增加增加降低降低降低降低减少减少抗利尿激素作用抗利尿激素作用抗利尿激素作用抗利尿激素作用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二、二、 无机盐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 来源来源:食物:食物 排出排出:尿液:尿液 汗液汗液 粪便粪便1 、钠:、钠:特点特点:排出量等于摄入量:排出量等于摄入量多吃多排多吃多排少吃少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不吃不排2 、 钾钾 特点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不吃也排来源来源:食物中的K:食物中的K++ (2~~4g/d)排出排出:主要经肾形成尿排出,少量随粪便排出:主要经肾形成尿排出,少量随粪便排出无机盐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主要主要来源来源 去路去路体内存在体内存在部位部位排出特点排出特点钠钠食盐食盐①①肾脏排尿肾脏排尿②②皮肤排汗皮肤排汗 ③③大肠排便大肠排便主要在细主要在细胞外液中胞外液中多吃多排多吃多排少吃少排少吃少排不吃不吃不不排排钾钾食物食物①①肾脏排尿肾脏排尿②②大肠排便大肠排便主要在细主要在细胞内液中胞内液中多吃多排多吃多排少吃少排少吃少排不吃不吃也也排排血钠降血钠降低或血低或血钾升高钾升高分泌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肾小管肾小管集合管集合管吸钠泌钾吸钠泌钾肾上腺肾上腺(+)(-)钠和钾的调节钠和钾的调节无机盐的调节无机盐的调节——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的作用血钾血钾血钠血钠醛固酮醛固酮分泌量分泌量肾小管与肾小管与集合管活动集合管活动含量升高含量升高含量降低含量降低增加增加重吸收重吸收Na+ ↑分泌分泌K+ ↑含量降低含量降低含量升高含量升高减少减少重吸收重吸收Na+ ↓分泌分泌K+ ↓醛固酮的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醛固酮的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分泌钠的重吸收和钾的分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丢失大量的丢失大量的水分和钠盐水分和钠盐大量出汗、大量出汗、剧烈呕吐、剧烈呕吐、严重腹泻严重腹泻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心率加快、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四肢发冷丢失丢失K+细胞内液细胞内液渗透压渗透压↓心心律失常律失常1.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保证机体细胞,特别是心肌细胞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保证机体细胞,特别是心肌细胞的正常活动的正常活动3.使代谢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使代谢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 人体每昼夜有人体每昼夜有35-50g的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尿量过少会引起的代谢废物必须随尿液排出,尿量过少会引起中毒而影响健康最低尿量需在中毒而影响健康最低尿量需在500mL以上相关考题:((01年天津卷)年天津卷)将狗的双将狗的双侧肾上腺切除,当其出上腺切除,当其出现症状后症状后注射某种激素,接着注射某种激素,接着测定随尿排出的定随尿排出的NaNa++、、K K++的量,的量,结果果如右如右图注射的激素是注射的激素是 A A.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 B B..肾上腺素上腺素C C..醛固固酮 D D.促.促肾上腺皮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定义定义: : 临床测定临床测定: :口腔口腔: :腋窝腋窝: :直肠直肠: :36.736.7~37.7 37.7 ℃℃ (37.2 (37.2 ℃℃) )36.036.0~37.4 37.4 ℃℃ (36.8 (36.8 ℃℃) )36.936.9~37.9 37.9 ℃℃ (37.5 (37.5 ℃℃) )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在在37.5℃℃左右左右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同一个人体温的昼夜变动同一个人体温的昼夜变动意义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体温的相对恒定, ,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保证新陈代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功能解毒能力提高,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功能解毒能力提高,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
致病因素,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但发热过高过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但发热过高过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谢发生严重障碍能以及代谢发生严重障碍体温升高对人体只是有体温升高对人体只是有害而无益吗?害而无益吗?思考讨论思考讨论2、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 体温的来源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体温恒定的原理体温恒定的原理人体内的人体内的热量热量产热产热散热散热体温的平衡体温的平衡: 产热产热 = 散热散热物质代谢过程中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释放出来的热量(肝肝脏,骨骼肌最多脏,骨骼肌最多))主要通过主要通过汗液的蒸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管的散热,其次还,其次还有呼气、排尿、排有呼气、排尿、排便3.体温调节的机制体温调节的机制下丘脑下丘脑与一些激素的分泌与一些激素的分泌, ,水的平衡水的平衡, ,糖和脂肪的代谢糖和脂肪的代谢, ,体温调节体温调节, ,睡眠和情绪变化均有关睡眠和情绪变化均有关. .( (调节体温主要中枢调节体温主要中枢) )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体温恒定体温恒定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甲甲状腺素状腺素增加增加处于炎热环境处于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立毛肌舒张皮肤立毛肌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泌增多大脑大脑行为调节(增减衣物)行为调节(增减衣物)寒冷环境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刺激刺激下丘脑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兴奋兴奋兴奋兴奋刺激刺激体温增加体温增加体温降低体温降低 下丘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粘膜、内脏皮肤、粘膜、内脏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脑部血液温度脑部血液温度物物物物理理理理方方方方式式式式调调调调节节节节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皮肤血管皮肤血管立毛肌立毛肌骨骼肌骨骼肌汗汗 腺腺代代代代谢谢谢谢方方方方式式式式调调调调节节节节甲状腺甲状腺 脑垂体脑垂体促甲状腺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素释放激素促甲状促甲状促甲状促甲状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 甲状甲状甲状甲状 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 肾上腺肾上腺促肾上腺激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素释放激素促肾上促肾上促肾上促肾上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 肾上肾上肾上肾上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腺激素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l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 ,产生的热量不足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以补偿散失的热量, ,引起体温降低引起体温降低. .( (冻疮冻疮: :皮肤血管持久性收缩引起皮肤血管持久性收缩引起) )l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 ,产热多而散热困产热多而散热困难难, ,引起体温升高引起体温升高. .( (中暑中暑) )人体在冷热环境中的功能障碍?人体在冷热环境中的功能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