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初中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
11页1目录: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三、课程开设建议 四、课程内容描述 初中部分: 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 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 基础模块 和 拓展模块 的方式进行设计初中阶段设一个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含 “硬件与系统管理 ”“信息加工与表达 ”和 “网络与信息交流 ”三个专题,共 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 两个拓展模块 ,分别是 “算法与程序设计 ”和 “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各 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 “算法与程序设计 ”为例, 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2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三、课程开设建议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 “零起点 ”或 “低起点 ”,初中和高中阶段为 非零起点 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 “零起点 ”或 “低起点 ”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 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 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 1 课时 ,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每周 1 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 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若条件允许每周 2 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四、课程内容描述基础模块设计为 36课时 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专题 1:硬件与系统管理硬件与数码设备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 ,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 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 6.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3计算机软件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4.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解决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5.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 Linux、 Android等) ,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9.了解文件格式的多样性,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在熟悉的常用格式间进行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 ODF)的功能及其意义。
10.通过简单体验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编码的方法及特点信息安全1.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2.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3.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4.形成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的意识专题 2:信息加工与表达文本 1.能根据需求输入文字,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 30字 /分钟或以上,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统计或批量修订等3.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 /文件合并 /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4.尝试使用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表格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2.能简略说明不同工具软件中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属性3.能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能按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调整、设置4.根据需要在不同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
5.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计算与直观表达6.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4图片 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3.能使用画笔、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4.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5.能区分艺术创作和 “恶搞 ”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的使用图片加工技术声音 1.能了解多种声音采集的方法2.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声音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3.了解简单工具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动画 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4.能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视频 1.了解多种视频采集的方法2.能根据表达主题,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
综合 1.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2.围绕某个主题,使用媒体集成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3.通过实践比较图像加工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4.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5.会利用互联网及各类常用工具的协同功能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6.能寻找、安装并会使用常用的自由软件工具,如汉字输入工具、或本地翻译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等等专题 3:网络与信息交流信息网络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2.了解 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 IP地址3.分析实例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4.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亲身体验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成果,了解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动向,激发学习网络技术的欲望信息获取1.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体会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2.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
3.通过实践,比较计算机中的查找、文本加工软件中的查找、搜素引擎中的搜索等方法的异同,理解基于 “关键词 ”的检索技术4.学会根据需求利用关键词组合以及权威网站查找等方法准确查找信息5.体验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通过选择恰当的下载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6.通过分析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评价其立场和价值取向,尝试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以及为何建构出来的信息交流1.尝试通过博客、微博等呈现信息、表达观点,能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对博客的主题、风格、内容和栏目进行设计和修改;能恰当使用 RSS订阅、回复和关注等功能主动参与信息交流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信息沟通、辅助学习及答疑解惑,在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国际视野,鼓励开展跨文化交流3.能借助网络参与社会活动,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协作,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体验博客、微博、社会网络服务( SNS)等 Web2.0应用对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4.在网络交流中,知道自我保护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礼仪,不断强化信息安全习惯5.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能在信息表达与交流中合法利用网络资源,能通过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估各种信息形成新的观点。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本模块设计为 36课时 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 “个性塑造 ”阶段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