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明代茶书对茶树栽培的论述.pdf
3页2627产业论坛广东茶业 2017 第 5 期蔡定益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景德镇 333403)论明代茶书对茶树栽培的论述[ 摘 要 ] 到明代,种植茶基本取代了野生茶,明代茶书对茶树的种植方法已有较详实的论述,但目前尚未见有关对明代 茶书中茶树栽培相关论述的总结分析,本文将从明代茶书关于茶树种植方法、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等方面总结和分析 明代茶树栽培技术 [ 关键词 ] 明代 茶书 茶树 栽培明代茶书在唐宋茶书的基础上对茶树栽培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 主要体现在茶树种植方法、 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学术界尚无全面研究成果,有鉴于此,写作本文1、茶书对茶树种植方法的论述唐代茶树的栽培还不是很普遍,栽培技术也不高,野生茶占有重要地位唐代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一尺、二尺是灌木型,但数十尺的茶叶则为乔木型的,粗壮至两人合抱,需要伐倒采摘,只能是野生茶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陆羽认为栽培的技术不过硬,移栽的茶叶极少有长得茂盛的,野生茶比种植茶品质要高。
至于茶树具体的栽培方法,《茶经》中只有一句简略的描述:“法如种瓜,三岁可采”[1]唐代种瓜采用穴播法,一般不移植,说明当时种茶也是采取穴播法到明代,茶树栽培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种植茶基本取代了野生茶如明代顾元庆《茶谱》之《艺茶》条指出:“艺茶欲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2] 种植的茶树要生长茂盛,方法类似种瓜,没有再提到野生茶明代茶书对茶树的种植方法已有较为详实的论述,对陆羽观点进行了重大修正罗廪《茶解》之《艺》条曰:“种茶,地宜高燥而沃土沃,则产茶自佳 《经》 云 ‘生烂石者上, 土者下, 野者上,园者次’,恐不然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 茶喜丛生, 先治地平正, 行间疏密, 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3]罗廪认为种茶适宜肥沃的土壤,否定了陆羽《茶经》主张的野生茶品质超过种植茶、生于烂石上的茶叶超过生于土壤上者的主张茶子要选取水沉者,拌沙藏于竹篓中以防冻,茶叶喜欢丛生,将土地治理平整穴播, 第二年分植, 第三年就可以摘取2、茶书对茶园管理的论述唐代陆羽 《茶经》 因为认为野生茶要优于种植茶,故对茶园的管理没有论述。
宋代茶书对此问题已有一定论述赵汝砺《北苑别录》之《开畲》条曰:“草木至夏益盛,故欲导生长之气,以渗雨露之泽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也此之谓开畲” [4] 到夏天草木繁盛, 如果要引导茶树生长,渗透雨露,每年六月须动工在茶树的根部培植虚土,阻碍野草的蔓延,有利水对土壤的渗透明代罗廪《茶解》之《艺》条对茶园管理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薤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 茶树的根部如果杂草丛生,则会夺去养料,茶树生长不茂盛,春天要将杂草除去,秋、夏间再锄掘三四遍,第二年茶树抽芽会更盛,茶地如果肥力薄弱,应该培以焦土, 晴天的白日锄过, 可浇以淘米水 罗廪还指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 幽菊及诸清芬之品 最忌与菜畦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 [3]茶园中适宜间植的树木有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等,冬天可遮蔽霜雪,秋天可阻挡阳光的直射,茶园适宜的花草有兰、菊等清芬的植物,十分忌讳与菜园靠近,以免污秽渗透,影响茶的品质。
由此说明到明代在茶园除草、施肥、茶园间作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技术3、茶书对茶树生长环境的论述关于茶叶适宜的生长环境,唐代就已有十分经典的论述陆羽《茶经》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 牙者次;叶卷上, 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1]茶树最适合的生长环境为“阳崖阴林”,也即向阳山坡、林荫覆盖的茶树生长最好,茶树被人工驯化之前,原本生活于热带茂林地区,喜温喜荫,难见阳光的“阴山坡谷”,不适合茶树生长宋代茶书对茶叶适宜生长环境的论述有了进一步发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曰:“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之所以如此,因为山区向阳之处适应了茶树喜温(向阳之处阳光充足气温高)、爱湿(山区云雾缭绕湿度大)、耐阴(山区树木繁茂阴翳)的特点,另外高山腐殖质丰富,茶树生长需要的养分也很充足宋子安认为北苑茶之所以品质超群的原因是:“今北苑焙,风气亦殊先春朝隮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自北苑凤山南,直苦竹园头东南,属张坑头,皆高远先阳处,岁发常早,芽极肥乳,非民间所比次出壑源岭,高土沃地,茶味甲于诸焙”宋子安指出茶树不同生长环境会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极大:“独北苑连属诸山者最胜。
北苑前枕溪流,北涉数里,茶皆气弁然,色浊,味尤薄恶, 况其远者乎?亦犹橘过淮为枳也 ……今书所异者,从二公(指丁谓、蔡襄)纪土地胜绝之目,具疏园陇百名之异,香味精粗之别,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 [5]宋徽宗赵佶对茶书适宜的生长环境也有论述, 《大观茶论》 之 《地产》 条曰:“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6]茶树种植的环境,山区要在向阳的地方,人工园圃必须要有阴翳,山石寒冷,需要阳光促进它发育,园土肥沃,需要树荫加以节制,以便阴阳相济,茶树生长适得其宜黄儒《品茶要录》在论及建州建安的壑源茶时也指出茶树的生长环境近乎对茶叶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壑源、 沙溪, 其地相背, 而中隔一岭,其势无数里之远,然茶产顿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为土气所化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尔,其势必由得地而后异岂水络地脉,偏钟粹于壑源 ?” [7] 明代茶书对茶树适宜生长环境的论述较之唐宋又前进了一步,一方面仍然普遍十分重视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茶书逐渐意识到了人力对克服环境的作用,不再单纯迷信环境的因素。
程用宾《茶录》之《原种》条曰:“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生于幽野,或出烂石,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萌蘖丰腴,香味充足, 此中种也 树底竹下, 砾壤黄砂, 斯所产者,其第又次之 阴谷胜滞, 饮结瘕疾, 则不堪掇矣” [8]程用宾认为茶叶的品种没有差异,茶叶品质完全取决于生长的环境, 最好的环境茶树生于幽野, 不待培植,中等的环境是肥沃的园土,按时锄土灌溉,土地贫瘠的树底竹下和砾壤黄砂种出的茶叶又等而下之程用宾认为的茶叶品种没有差异并不符合实际,但对环境的重视有其合理性熊明遇《罗岕茶记》曰:“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 称仙品 茶产平地, 受土气多, 故其质浊岕茗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 [9]熊明遇 《罗岕茶记》 论述的是浙江省长兴县的罗岕茶,他指出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山之朝阳,但山之西向处又不如南向处,所以庙后的茶虽称佳,但不如洞山之茶可称仙品,茶产高山又胜于平地熊明遇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山的西向阳光温暖超过山的东向,而山的南向又超过山的西向罗廪《茶解》之《原》条曰:“唐宋产茶地,仅仅如前所称,而今之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山、大盘、日铸诸有名之茶,无一与焉。
乃知灵草在在有之,但人不知培植,或疏于制度耳嗟嗟 ! 宇宙大矣 !”罗廪指出“灵草”也即品质优异的茶叶到处皆有,关键在于人不知道培植,突破了唐宋时期茶叶品质过度注重环境的观点,认为人力的栽种培育也非常重要 《艺》条曰:“茶2627产业论坛广东茶业 2017 第 5 期蔡定益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景德镇 333403)论明代茶书对茶树栽培的论述[ 摘 要 ] 到明代,种植茶基本取代了野生茶,明代茶书对茶树的种植方法已有较详实的论述,但目前尚未见有关对明代 茶书中茶树栽培相关论述的总结分析,本文将从明代茶书关于茶树种植方法、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等方面总结和分析 明代茶树栽培技术 [ 关键词 ] 明代 茶书 茶树 栽培明代茶书在唐宋茶书的基础上对茶树栽培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 主要体现在茶树种植方法、 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学术界尚无全面研究成果,有鉴于此,写作本文1、茶书对茶树种植方法的论述唐代茶树的栽培还不是很普遍,栽培技术也不高,野生茶占有重要地位唐代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一尺、二尺是灌木型,但数十尺的茶叶则为乔木型的,粗壮至两人合抱,需要伐倒采摘,只能是野生茶。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陆羽认为栽培的技术不过硬,移栽的茶叶极少有长得茂盛的,野生茶比种植茶品质要高至于茶树具体的栽培方法,《茶经》中只有一句简略的描述:“法如种瓜,三岁可采”[1]唐代种瓜采用穴播法,一般不移植,说明当时种茶也是采取穴播法到明代,茶树栽培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种植茶基本取代了野生茶如明代顾元庆《茶谱》之《艺茶》条指出:“艺茶欲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2] 种植的茶树要生长茂盛,方法类似种瓜,没有再提到野生茶明代茶书对茶树的种植方法已有较为详实的论述,对陆羽观点进行了重大修正罗廪《茶解》之《艺》条曰:“种茶,地宜高燥而沃土沃,则产茶自佳 《经》 云 ‘生烂石者上, 土者下, 野者上,园者次’,恐不然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 茶喜丛生, 先治地平正, 行间疏密, 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3]罗廪认为种茶适宜肥沃的土壤,否定了陆羽《茶经》主张的野生茶品质超过种植茶、生于烂石上的茶叶超过生于土壤上者的主张茶子要选取水沉者,拌沙藏于竹篓中以防冻,茶叶喜欢丛生,将土地治理平整穴播, 第二年分植, 第三年就可以摘取。
2、茶书对茶园管理的论述唐代陆羽 《茶经》 因为认为野生茶要优于种植茶,故对茶园的管理没有论述宋代茶书对此问题已有一定论述赵汝砺《北苑别录》之《开畲》条曰:“草木至夏益盛,故欲导生长之气,以渗雨露之泽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也此之谓开畲” [4] 到夏天草木繁盛, 如果要引导茶树生长,渗透雨露,每年六月须动工在茶树的根部培植虚土,阻碍野草的蔓延,有利水对土壤的渗透明代罗廪《茶解》之《艺》条对茶园管理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薤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 茶树的根部如果杂草丛生,则会夺去养料,茶树生长不茂盛,春天要将杂草除去,秋、夏间再锄掘三四遍,第二年茶树抽芽会更盛,茶地如果肥力薄弱,应该培以焦土, 晴天的白日锄过, 可浇以淘米水 罗廪还指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 幽菊及诸清芬之品。
最忌与菜畦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 [3]茶园中适宜间植的树木有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等,冬天可遮蔽霜雪,秋天可阻挡阳光的直射,茶园适宜的花草有兰、菊等清芬的植物,十分忌讳与菜园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