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讲义--第十一章.ppt
40页中学教育心理学 精讲班 主讲老师:甘利婷,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不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大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会有简答题,论述题较少出现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及目标等,心理的方法等等考生应重点复习这些知识点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以使其更为全面 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良好的环境适应)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观) 3自我调控能力控制情绪与意志)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良好)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和高效率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 (4)心理健康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与治疗的适用范围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焦虑症 定义: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二)抑郁症 定义: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 表现: 原因: 方法: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三)强迫症 定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原因:对强迫症的产生有各种解释 方法:日本的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四)恐惧症 定义: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如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如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方法: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如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氛围;减轻学习压力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又被称为“心理病态人格”它是一种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构成 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
如依赖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人格障碍一词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六)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七)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异食癖等 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八)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睡眠障碍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睡眠障碍,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配合的方法一般可以得到改善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例:1、人们常用心理困扰、 、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心理障碍,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例:2、中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哪些? 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恐怖症。
3、以持续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B,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是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第二节 心理评估,(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
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健康模式的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第二节 心理评估,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 (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 答案:正常学生,第二节 心理评估,(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第二节 心理评估,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第二节 心理评估,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话,是心理咨询与的基本方法 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但两者一般很难截然分开第二节 心理评估,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常用的技术有: (一)倾听 (二)鼓励 (三)询问 (四)反映 (五)澄清 (六)面质,第二节 心理评估,四、其他方法 (一)观察法 包括自然观察和标准情形中的观察两种: 观察结果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第二节 心理评估,(二)自述法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自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第二节 心理评估,例:心理咨询与的基本方法是 答案:会议,第二节 心理评估,一、心理及其目标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或咨询第三节 心理,所谓心理,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第三节 心理,心理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可称为调适性;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可称为发展性第三节 心理,例:1、心理的目标表现为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答案:学会调适 2、心理的基本目标是 。
答案:学会调适,第三节 心理,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与咨询,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第三节 心理,在进行心理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前提教师与受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主要特点是: (1)积极关注 (2)尊重 (3)真诚 (4)同感同感又叫共感、移情、同理心等同感是指教师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受学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第三节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