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与生活易错点.docx
3页《哲学生活》易错点集锦: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正确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 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 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注意:哲学)(三)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基本形态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注意: 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两个对子)5、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2、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物质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注意: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不一样4、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共性)5、区别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物理学上的物质(原子、质子、中子等)(二)运动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颠倒了二者)2、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三)规律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3、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注意: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 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5、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6、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7、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10、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1、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2、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13、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5、 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四)意识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6、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7、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8、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9、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15、“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6、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17、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五)实践、认识1、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注意:认识来源于实践,不一定要经历失败)2、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注意: 唯一来源)3、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4、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注意:不存在终极真理)5、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改造客观世界)6、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7、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17、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1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联系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9、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10、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二)发展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4、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6、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三)矛盾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