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晋东南民居特点.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8721542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2晋东南地区的民居特点晋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晋东南,地处太行山要地,北交晋中,南接河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山西临汾地区接壤因地势高,“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历史上也称“上党”晋东南为暖温带冷温半润湿天气区,雨量充足,温差大,年均匀降水量550~670毫米,年均匀气温12.0~13.7℃,积温2600~3300℃,无霜期120~160天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是山西3个多雨区,年降水量广泛在600毫米以上,这是因为山区迎风坡对夏天暖湿气流的抬升所致,降水量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晋东南从地形地貌上看与“四川盆地”极为相像四周环山,内有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中间有三条较大河流由西至北为沁河、丹河、浊漳河盆地四周的高峰海拔约1500-2000米以上,将整个地区包裹此间,周边及境内沟壑纵横,遍及崇山峻岭,有“天下之脊”之称古代所辖潞、泽、沁、辽四州皆在险山急水之中,各县多被隔断在高峰之间晋东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上游的深山区,散布有很多天然丛林在许多地区栽种有大批杨、柳、槐树地下有丰富的煤、铁等矿藏天气属于暖温带半润湿大陆性季民风候,雨热同季,平和适中,物产丰富,旱涝保收。

      人民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素有“米粮川”之称人文环境从经济模式看,晋东南进入农耕文明是很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与河东、豫北的邻居一起进入农耕文明的队列今后,从夏商直到清末这里向来处于农耕经济的中心地带,向来盛产玉米、谷子、蚕桑等传统农产品,与华北其余省不一样,这里的农耕经济是一种小型的、少变化的小农经济这里有丰富的煤、铁、木材等资源,田户一般还兼营采矿、冶炼、纺织等手工业,农耕经济包括着多种经济成份在贸易上,因为与外省区甚至各县乡之间山川隔断,各县乡常常自然形成各自的交易市场,农民不需走出本县即可经过市集换取需要的商品这类农业、手工业和市集小商业交融的自然经济,增强了这类内敛型经济的生命力,但也使晋东南一直未能象邻省区那样发展起为市场而生产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来稳固宁静的小农宗法社会使这里的农民从太古到20世纪70年月中期向来持续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老井”、“野山”式的生活102晋东南虽地处荒僻,经济仅处中下水平,但政治文化方面在封建时代却处于重要地位三代时期即“属帝都畿内”,离尧、舜、禹的国都平阳、蒲坂、安邑都很近,离商都殷、周都镐京、洛阳可是数百里。

      春秋战国时属“五霸”之一晋国和“三晋”之韩、赵,秦时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今后虽朝代更迭,长治、晋城一直为重要州、府所在地两千余年来,这里重臣名将、大儒辈出,丹朱、微子、赵襄子、廉颇、冯奉山、西门豹、法显、石勒、李隆基、程颢、杜思敬、于谦、吴琠、陈廷敬等或是晋东南人,或在这里有过重要活动绵延不变的农耕文明和浓厚的封建政治文化使这里的农家一般信奉的格言是:“耕读传家,人人都念书,个个会耕田”,并作为一种集体无心识深深地积淀在公众的意识深层作家冯潞先生在《晋东南密码》一书中提出:“小盆地与山岳混淆的特别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晋东南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山西其余地区文明——农耕-士医生的晋南文明、游牧-边塞文化的晋北文明、街市-大院文化的晋中文明——的山地文明在这类文明中生活的人们,思想守旧而性情刚强,安于现状又勤奋朴素因为大山隔断,晋东南在历史上较少遇到中央政权的足够控制,山民们所接受的礼仪教化极少据当地地方志记录,上党人“性朴质”、“尚时令”、“人俗劲悍”同时,人们对天地神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这也与将生产“寄希望于自然条件”和“稳固的内部构造”的山地文化有很大关系晋东南是一个太古神话传说极为密集的地方。

      比如,对于炎帝的传说就有好多在长治县羊头岭,还有多所祭祀炎帝的庙宇,到现在每逢四月初八(炎帝诞辰),仍会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人们都会蒸面羊(当地传说祭祀炎帝用羊而不用牛)用以祭祀当地好多地名和神话都与炎帝、女娲、后弈、愚公等相关从这些传说中,我们能够看出当地人对神的敬畏与原始崇敬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敬神的风俗有着悠长的历史在晋东南地区,几乎村村都有庙宇,所敬神明众多且来历、司职各不同样历史上,逢年过节各地都会举行迎神赛社活动,逢各样神明的诞辰都会举办庙会即便到了今日,各村镇每年起码也都会有2-3次庙会晋东南地区的民居特点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晋南地区的民居有其自己的特点:受自然条件的影响:(1)晋东南为暖温带冷温半润湿天气区,雨量充足,温差大,年均匀降水量550~103670 毫米当地民居主要采纳独院或几进四合院;建筑一般为二至三层阁楼式;屋顶为沉厚顶板瓦屋面,以利排水;有的在一层、二层设有通廊柱,二层设木挑廊,以防雨水;楼阁式建筑很好地适应了当地雨多,湿润的天气特点 2)晋东南地区气温较高,年均匀气温12.0~13.7℃,无霜期长因此,当地民居多为一至两进式由多个四合院构成的集体院落;空间较为开敞,屋顶多为硬山坡顶,起隔热及排水作用;当地区一些山区台地的木构架民居,正房前部带前廊,作遮阳与防雨之用,同时廊下可作通道;一般为二层,上部作库房,兼用作道风隔热,下部住人。

      3)晋东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上游的深山区,散布有很多天然丛林在许多地区栽种有大批杨、柳、槐树,这些为晋东南地区人民用木材建筑居室供给了物质基础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多以土坯与木材修筑房屋,创建出合适当地特点的木构架构造系统木构架构造系统民居是指用木构架作承重构造的住所:即用柱子、梁架作为承重构造,用夯土墙、土坯墙或砖墙及青瓦苫背坡顶作围护构造,有的用砖墙取代柱子作承重构件受经济条件微风俗习惯的影响:( 1)长治,晋城乡村的这类二层楼居住方式,其实不是今日才兴隆起来的,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积压持续了多少个年头,这类建筑无疑是节俭了耕地面积,并且比较充分利用空间在长治市一带的乡村二层楼院落,一般都采纳一明两暗的建筑格式,即一进门是客厅,进门后左右有门,分开的边是两个居室,这样就增强了房间的采光,充分利用了空间晋东南的传统民居多以土坯与木材修筑,这就使得晋东南民居在造价上低于其余地区的民居建筑,也就出现了即便家里经济其实不宽裕的住户也广泛采纳二层楼方式的现象,这就是晋东南地区住所的一大风俗特点 2)晋东南几乎全部的民居都采纳坐北朝南,即主房(一般为二层楼)置于院落的南面,而配房则排在东西双侧,围合成一个庭院,因为一般院落主房都是二层楼,故显得较其余房屋弘大,这也表现出了主房的重要性,在主房的二层楼内,一般居室,客厅全都置于一层。

      而二层,则其本上是用来储放物件的库房,因此一般二层的层高较一层的层高低了很多,并且比较灰暗,只需够储放物件就能够了,可是,有特别状况下,二层也用到暂时住人院落采纳独院式或几进四合院院多方正宽大建筑一般为二至三层阁楼式进口设置一般应巷道走向,没有固定规式,但应在院落的下方进口处一层设门,二层设门楼门楼有的高起,有的与邻房齐平,但都与邻房贯穿独院式院内四周的建筑常采纳三间二层,小青瓦硬山屋面二层设有木桃通廊,四周可相互贯穿通廊由一层挑梁承104托有的在一层、二层设有通廊柱,二层露台重量则由廊柱支承一、二层由设于室外露台下的木梯来联系首层层高一般比二层高首层装修间素;二层檐下柱两旁施一跳斗拱,以支撑上部的额枋有的额枋端部雕琢有云优等纹样露台栏板、栏杆用木做,有素面栏板、直棱栏杆及木条花格栏板等形式屋顶多用仰伏板瓦铺砌,少用筒瓦多进院落建筑形制与独院式的迥然不一样院由垂花门或过厅切割过厅间数较其余房多由过厅后墙正中辟门通向后院;或在过厅与外头墙间的腰墙上辟门过厅多为单层两坡顶,屋顶上也为仰伏板瓦铺砌因而可知,一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与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2.3晋庙铺镇区位及背景晋庙铺镇区位晋庙铺镇地处山西省晋城市南部的太行山区,为泽州县所辖。

      地理坐标东经112°45′63"——11245°′77",北纬35°15′04"——35°15′23"全镇总面积145.6km2镇距县城35km,南邻河南省沁阳县,北、东北、西北分别与大箕、河西、犁川、追山等乡镇毗邻太行山脉耸峙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原)洛(阳)公路越山而过今日作为全镇政治中心的晋庙铺,因省道晋沁公路的贯境,仍在发挥着晋豫之间重要的交通咽喉作用图2-3)晋庙铺镇自然背景和历史沿革自然背景:晋庙铺镇位于太行山南段的西北坡,晋城山间盆地的南部边沿境内山脉属太行山系,其基本特点是由不一样年月所生成的石灰岩所构成,并且若断若续,没有主脉贯穿此间其山体由东北而来,走势大概可分为:向东、向南、向西南三个方向比较有名的山岳或山岭有70余个这些山岳起伏错列,构成了大多数景区峰岭林立、沟壑纵横的特点气温较低,冬天严寒,夏无炎暑,一月最低气温一6°C—8°C,最低气温可降到20°C,7月均匀气温在25°C以上,绝对最高达40°C,生长季150—250天,年降雨量400·600mm,降水集中于夏天,7、8、9三个月的降水量60—70%超出,11月至翌年4月半年的降水量只占整年的10%左右,大多数地区除降雨季外,常年处于缺水状态。

      历史沿革:105晋庙铺镇一带,在秦从前即称天门,华夏先民在此踩出了一条太行古道,中国第一个私有制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夏桀履癸科栖居于“天门之阴”,即今丹水西岸,太行关之上秦灭六国,中原一统,天门方显其重要的军事防守功能到了西汉,始在此建立“天井关”成为三晋通往中原的门户经历一千余年后,唐朝在此增强防守,改“天井关”为“太行关”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四方好汉群起抗金,此中,长治人王彦组织的“八字军”、晋城周村人梁兴等人组织的“太行忠义社”纷繁在此勘山筑寨,抵抗外侮,留下了丰富的军防旧址和抗金故事后代误将“八字军”中“焦文通”和“孟德”二人名字谣传为“焦赞”、“孟良”,向来到现在这一时期,为了表达人们抗击外侮的共齐愿望,改“太行关”为“雄定关”蒙先人灭了女真,成立元朝,推行高压政治,在平阳(今临汾)建立官署,并将晋城等地划归平阳,为此又改“雄定关”为“平阳关”明朝,汉人复得天下,又复“平阳关”为“天井关”陪伴历史行进的步伐,这里发生了大小战争数百起,因为各样事务,亲历此地的帝王11位另一个统计显示,在这里居住过、经历过的帝王就有12位,他们分别是:夏桀履癸、周穆王姬满、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启、北魏孝庄帝拓跋嗣、隋炀帝杨广、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梁主朱温(全忠)、后周世祖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等。

      亲过此地,并留有诗词的文人骚客则有:西汉刘琨、蔡邕;西晋将领、诗人刘琨;唐朝诗人王维、李贺、李白、白居易、刘长卿、张九龄、苏廷、张说,文学家柳宗元、韩愈、驾部郎中程浩;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诗人徐范;金代李俊民,元朝郝经、元好问,明朝文学家贝琼、王世贞、李梦阳、于谦、李攀龙;清朝赵执信,陈廷敬,朱樟等上百位留下诗文二百余首(篇)群星绚丽的名人中,尤以清康熙时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太行四首》最见“神功”诗曰:“天井关门跨碧空,太行开拓想神功遥连绝塞羊肠尽,下视中原虎琚雄嵩岳诸峰元拱北,河源万里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