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课件 鲁人版必修4.ppt
90页报任安书报任安书 哲思短章圆眼睛是第一个圆,眼前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这个原始的形状在自然界到处都是,没有止境圆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象征它有着无所不在的圆心,但是其圆周却无处寻觅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最原始的图形有什么丰富内涵在讨论人类每一个行为的循环及其补偿性时,我们从中探寻出了一种道德寓意有这样一条真理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任何一个圆的外围都可以画出另外一个圆;自然没有极限,每个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太阳爬到最高处时,总会有另一道曙光冉冉升起忘我的境界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走出自得其乐的圈子,全身心地去投入做某件事情,简单地说来,就是重新画一个圆修身名句·立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赏读: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为什么而死,这个趋向不同啊!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 赏读: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赏读:《诗》三百篇,大概是圣贤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发愤,抒发内心的激愤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赏读:也想用来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而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为创作《史记》之宗旨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 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3.审美视窗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他,一个精神饱满的文人,却因说了几句真话而惨遭宫刑,这种奇耻大辱即便是圣人也无法洗刷,但是他没有像臧获婢妾一样引决自裁,而是凭借残缺的身体理性地思考人的生死:如果死了,没有人知道司马迁,人人都会冠之以“懦弱者”的名号;如果生,学圣贤发愤,也许还可“垂空文以自见”,还可以用文字排泄心中的愤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显然,他的活着似泰山般沉重正因为有了如此令人悲痛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完成了为后人景仰的史学巨著《史记》他承受屈辱,遭受白眼,精彩潇洒地走完了人生他的痛苦,无人能懂;他的《史记》,无人不知面对生死,他坚强地选择了生即便是安慰自我,即便是倾诉自我,即便是表白自我,他都时时刻刻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朋友:选择了死,便再也没有淡忘耻辱、弥补耻辱的机会了;而选择了生则还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激励更多因受辱而精神不振的人预习作业1.通假举要①其次诎体受辱 ______通______,______②其次关木索 ______通______,______③见狱吏则头枪地 ______通______,______④及罪至罔加 ______通______,______⑤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______通______,______⑥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通______,______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______通______,______⑧则仆偿前辱之责 ______通______,______答案 ①“诎” “屈” 弯曲 ②“关” “贯” 套上 ③“枪” “抢” 撞击 ④“罔” “网” 法网 ⑤“摩” “磨” 消磨 ⑥“底” “抵” 大都 ⑦“失” “佚” 散失 ⑧“责” “债” 债务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穿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陋之见 ④为动用法,为……而死 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答案 ①古义:诚恳的样子。
今义:勤劳而踏实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③古义:陷身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④古义: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⑤古义: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卑鄙龌龊⑥古义:言语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⑦古义:推荐人才今义: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⑧古义:动词,立身,从事今义:建立⑨古义:污秽之处,这里指监狱今义:尘土5.文言句式与翻译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韩非囚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重为乡党所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灌夫受辱于居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藏之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判断句 是因为我平素立身于世的职业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②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古人不轻易对大夫施刑,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③被动句、省略句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④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至于为义理所激发而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⑤被动句 更加被同乡人耻笑⑥状语后置句 灌夫在居室之中受辱⑦省略句 把它寄藏(在)名山之中⑧固定句式 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⑨被动句 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并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6.名句默写①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③亦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答案 ①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 ③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④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重点突破重点突破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第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等次的“受辱”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槛阱来比喻什么?举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提示 ①突出自己所受侮辱之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②以虎喻人,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人“积威约之势也”,则难言不辱③举这几个人物意在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常常为形势所迫,自身有无能为力的一面 研读第四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提示 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提示 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在第3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如果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第4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6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又表现出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7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恸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史记》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1.文本审美(1)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2)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说应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写作迁移【角度】 人生选择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示例】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人这是谁呀?司马迁他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好话,不想拂了圣听,竟遭受宫刑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想到死,想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含垢忍辱,终于成就了一部震铄古今的《史记》【【漫漫古典情漫漫古典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宋]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北宋以来,词谱“采桑子”上下片的第三句,原不必重叠上句自从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创出叠句的变体,令人惊艳之后,后世不少词人也摹拟李清照的形式,将原本不须叠句的上下片第三句重叠前句。
节拍复沓,如此可增添舒徐动听的效果与情韵小令也有折复叠嶂的效果这是李清照的愁苦,因为有过“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快乐日子,有过恩爱缠绵,后来的孤苦就更难捱今昔对比凄苦也更强烈,孑然一身的时候就格外无法忍受寂寞历史从那一夜开始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