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古诗词鉴赏20首高中古诗词鉴赏《终南山》.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古诗词鉴赏20首高中古诗词鉴赏《终南山》 高中古诗词鉴赏:《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解释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邻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向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便当? 解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诞之词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迟,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邻近的终南山,这首诗约莫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诞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鲜明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诞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确实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诞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纵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诞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那么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迷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持续前进,白云却持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成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异的境界,凡有游山阅历的人都并不目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诚恳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织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持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成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参观的景物还多,一切都掩盖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诚恳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望见的美景依旧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那么方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明显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那么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熟悉,那么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开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决态度王夫之辩护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那么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清晰,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观法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貌似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清晰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四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其次,“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那么“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那么“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察觉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察觉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那么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诞,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开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新颖、好像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擅长“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