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状物类课型的教学流程.doc
5页写景状物类课型的教学流程琼山三小 胡赛琼一、 激起阅读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在形式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写景状物类的课文,因其描绘的内容大多离学生比较远,而且它不像写人叙事类课文一样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进入阅读前有畏难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老师必须创设引导学生赏景识物的学习情境,调动其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涉足未知领域,创设情境的方法因文而异,一般导入课文学习时可以运用谈话创设情境法、前后文联系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比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是老师可以谈话导入:“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之处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老师可以建立前后文的联系:“上节课我们到黄山去领略了奇松的独特之美,这节课我们把目光投向我们祖国的大西南,看看徐霞客发现的另外一处绝世胜景——黄果树瀑布有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直接演示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用生动的画面、优雅的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文字的兴趣比如,学习《九寨沟》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九寨沟的专题片,学生就更有兴趣去读文章。
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切不可一鳞半爪、支离破碎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这类课文与写人叙事类课文明显的不同之处,达到初步认识辨别的目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交流初读感受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大体知道描写了哪些内容比如,学生初读《九寨沟》后,通过交流应该知道这篇文章是从“景物”和“动物”两方面来写九寨沟的二、 理清写景顺序,把握结构层次初步了解文章的描写对象和内容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是学生进入文本拼读前的必经阶段一般老师可以这样设问:“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物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发现文本中提示写作顺序的词句,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一般来说,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1、时间顺序如《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对烟台的海进行了描写2、地点转换顺序此类文章一般按游览的行进路线进行描写,如《黄果树瀑布》《记金华的双龙洞》3、景物分类罗列顺序如《九寨沟》先写景物后写动物,景物又从“雪峰”“湖泊”“原始森林”“瀑布”等展开描写学生发现写景顺序后,就可以列出作者的写作提纲或游览示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是按“总——分——总”结构来写的,还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来结构的,或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安排层次的等。
比如,理清《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出游览示意图,以感受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双龙洞的大体布局以上教学环节更多地培养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既为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又为赏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埋下伏笔三、 赏读文本语言,感知景物特点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整体框架图后,就要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赏读,品味语言,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认真默读,对文章进行圈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再现画面;也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在这个学习环节中,老师要发挥课堂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借助巧妙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语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并有效引入多媒体资源,不断强化学生对景物特点的体悟在组织课堂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应如“织网者”,引导学生聚焦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将零散的感悟凝聚起来,去发现该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出的独特之美比如教学《烟台的海》,学习“冬景”这个片段时,老师可以这样设问:“让我们细细品读文字,冬天的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然后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圈画批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壮观”这一特点,通过拟人句I、动词、数词的品读,不断丰富对“壮观”的体悟,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寒流袭来时海面的情景,强化学生对“壮观”的体悟,并通过感情朗读将这种体悟充分表达出来。
四、 体悟思想感情,领会独特立意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点中了写景类文章的本质:所有写景的文章,实际上都在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学生阅读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不能仅止于认识景物特点,而应更深入地发掘蕴含和深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就不仅需要学生循句细读,还应咬文嚼字,深入到情景中去,反复分析、理解、品味、领悟,与作者沟通思想感情,达到“共鸣”尤其在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时,学生悟情的难度更大因为这类文章往往不是直抒胸意,作者常常把它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抒情、托物言志,把抽象模糊的情感变得形象可感,这虽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解读的难度所以老师要适当引入文章的背景资料,或是适时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捕捉流动于文字间的“情”与“意”五、 赏识表达艺术,尝试积累迁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欣赏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美,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后,一定会对文本产生更高层次的喜爱之情此时,教师乘势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景物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借以体会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的独具匠心比如,学完《烟台的海》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说烟台的海是“背景”和“舞台”的呢?学生再回顾前文,发现作者描绘每个季节的烟台的海时,总是先写海上的“景”,再写海边的“人”,人景交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烟台的海的特点,还展现了烟台人豁达、豪放、勤劳、浪漫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仅对文本的理解生华了,而且会对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赞叹不已最后,学生总结梳理学习这类文章后获得的各种积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或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描写一处景物;仿写课文谋篇布局的方式,进行习作迁移从仿句、仿段、仿篇到访感情、仿立意,可以根据不同文本提高的资源进行选择比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一读巴金的《海上日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感受两篇文章不同的审美风格学习《安塞腰鼓》后,课文由“静——动——静”的谋篇布局方式以及生动的场面描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学生可以仿照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去描写一次比赛,这样的习作在篇章结构、场面描写、语言运用上会显露出鲜明的文学气息,不至落入俗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