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 名句名篇默写+古诗词阅读(解析版).pdf
7页作业0 4名句名篇默写+古诗词阅读(60分 钟60分)假日阅读1.没有完美的生活,只有最好的心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态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心态决定命运,你什么心态,就是什么命心态不好,处处都碰壁;心态好,万事皆顺意2.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生活对我也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读书的过程,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悦纳世界的过程通过深入阅读思考,对人生的认知也愈发成熟,心态自然也更平和无论人生有多少不如意,遇到多少困难,都能以平常心应对看书和植树一样,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从现在开始,拿起书本,坚持阅读,勤于思考,必将改变心态,改变命运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1.抓标题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其蕴含的关键信息有: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诗歌内容的概括;写作缘由或目的;表明诗歌题材,暗含诗歌表达技巧;暗含情感或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 2023 新课标全国I 卷 的 答友人论学,“论学”,论说学问;这是林希逸写给友人的一首酬答诗友人与他讨论如何做学问,诗人创作此诗表达自己的治学主张2.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3.抓意象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4.看注释注释或介绍了疑难词语、地名;或介绍写作背景;或介绍相关典故;或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歌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或链接他人评价等,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5.抓用典古人作诗讲究用典,或借前人故事或引用(化用)前人语句等,既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使表达更生动和含蓄,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同时注意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之分,要结合全诗(词)分析作者的用意W3巩固提升练一.名句名篇阅读(共 4 题,24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而“”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2)宋代张孝祥 念奴娇 过洞庭以“,”描写舟泛水上,与 苏 轼 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答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念往昔 繁华竞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操、鉴、琼、顷、扁、繁、竞逐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魏征在 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荀子的话告诫唐太宗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小心谨慎施政的两句是:“,(2)苏 洵 在 六国论中认为,六国本来可以有合力向西攻打秦国之势,却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而至于“,”的境地3)诗经 邺风静女中,“,”两句刻画出男主人公未见到心上人时焦急徘徊的情态答案】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爱而不见 搔首跳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覆”“削”“搔”“蜘蹦”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杜甫 登岳阳楼 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2)王安石 桂枝香 金陵怀古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并感慨王朝接连覆亡的句子是“,(3)汤 显 祖 游园中,写“杜丽娘面对美好的春光,却只能独自欣赏,不知真正的赏春欢乐在谁家”的唱词是“,【答案】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戎”“凭轩”“涕”“续”“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2)“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 甫 的 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 念奴娇过洞庭“”均提及“舟”3)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谏言献策有直言进谏的,如魏征在 谏太宗十思疏 中直言君王应当居安思危且“;有借古讽今的,如苏洵在 六国论 中用“警戒君王莫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答案】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戒奢以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瑟”“扁”“戒”“奢”“劫wa能力培优练二.古诗词鉴赏(共四大题,36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 分)客中闻雁(清)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引发内心情思,极具感染力C.颈联虚写千家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的场景,抒情委婉含蓄D.尾联间接抒情,写诗人也和大雁一样,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为此增添白发2.这首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与态度?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D2.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间接抒情”有误,尾联前一句指出诗人为生计而愁,后一句为年华老去而感慨,应是直抒胸臆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要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语“寂寞”“孤”“独”“愁”,抓住诗中意象“月”“雁”等,从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逐一分析,理解每一联的意思,读出各联的情感表达,然后分条概括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从“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为温饱而奔波的愁苦;结合“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分析可知,感慨年华老去。
结合关键词语展开分析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鹤危稹楚楚雪衣明,烟霞径里行不管陶令野,有节伯夷清一见消尘虑,相亲长道情秋风着梧叶,时作九皋向声注 九 皋:曲折深远的沼泽诗 经 小 雅 鹤 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郑玄笺:“喻贤者虽隐居,人成知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首句将鹤的羽毛比作白雪,叠音词“楚楚”强调了鹤羽鲜亮整洁的特征B.次句中的“烟霞”泛指红尘俗世,这是以鹤的生活环境反衬其精神品格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陶令”指彭泽令陶潜,“伯夷”是商周之际的贤人D.颈联议论,意为初见鹤即可消除俗念,常相亲则能培养超凡脱俗的情操4.“鹤”是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禽鸟,本诗刻画了“鹤”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案】3.B4.清 高 脱 俗(超凡脱俗、遗世独立)鹤拥有洁白无瑕的羽毛,生活在明山秀水之间,令人见之忘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鹤就像陶渊明一样,自在生活,不被世俗所拘束清风亮节,节操坚贞鹤的品格堪比贤人伯夷,坚贞有节美名远扬鹤栖息在高高的梧树上,瞭唳的清音响彻九皋,众人皆闻解 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J 烟 霞,泛指红尘俗世”“反衬”错。
诗中的“烟霞”泛指山水、山林,采用借代手法,比直言“山水、山林”更具超凡脱俗之意因此,本 句 是 以 鹤 的 生 活 环 境 衬 托(正 衬)其精神品格故 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清 高 脱 俗(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禽鸟形象首联写鹤的外在形象和生活环境,鹤拥有洁白无瑕的羽毛,生活在明山秀水之间,此处以鹤的生活环境衬托其清高脱俗精神品格,令人见之忘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管陶令野”“一见消尘虑 写鹤无拘无束,犹如隐士陶潜,自在生活,不被世俗所拘束,与之相处,足以消除世俗之念清风亮节,节操坚贞有节伯夷清”“相亲长道情”写鹤的品格又似贤人伯夷,节操坚贞,与之相处,足以陶冶高雅情操,令超凡脱俗的情操潜滋暗长美名远扬秋风着梧叶,时作九皋声”写袅袅秋风,吹拂梧叶,鹤栖息在高高的梧树上,噫唳的清音响彻九皋,喻贤者虽隐居,美名远扬,众人皆闻三)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9 分)生查子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恋人伤别,“别泪”点明题旨,全词侧重从女子的角度表现难舍难分之情。
B.“春山”二句写晨景,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早起等内容,为写伤别做好铺垫C.“欲收”“淡”“稀小”既写天色渐明,又暗示离别逼近,离人的心情也渐渐收紧D.全词融情于景,用质朴含蓄的语言,表现了缠绵婉转的“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感情6.本词结尾“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备受后人称赞,请赏析其妙处答案】5.D6.(1)借代以“绿罗裙”借代自己,既见女子的青春美丽,也见其含蓄羞涩2)联想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表现女子期待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3)善用语言描写行人已去,女子犹回首叮嘱,可见眷恋之殷4)语序倒装女子本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绿罗裙,词句以倒装句式呈现,强化情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全词融情于景”说法有误语已多,情未了”是直抒胸臆而非融情于景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句诗中,“怜芳草”并非指怜惜眼前的草木,而是指恋女子在这里,因为芳草与女子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所以女子以“绿罗裙”借代自己如绿罗裙般鲜艳可爱,可见女子的青春美丽,而不直言自己,以他物代之,则也可见女子的含蓄羞涩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
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根据前句“回首犹重道”可看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一句是女子叮嘱行人的语言描写斯人已去,而女子仍然回首叮嘱,作者在这里用语言描写生动表现了女子的深情眷恋按照触景生情的事理逻辑来看,应是先见到眼前景物,也就是见而怜“芳草”,然后想起远方的“绿罗裙”但作者在这里使用倒装,特意将“绿罗裙”提前加以强调,则更能强化自己的情感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二月二十一日东园桃李未开有感二首(其一)张耒日惨东风正怒号,小园寂寂闭蓬蒿可能春色如人事,独发玄都观里桃后殿牡丹未开王安石红祺未开知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注】玄都观里桃:指新贵和趋炎附势之徒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诗写春天已经到来,却日色惨淡、东风怒号,小园里一片岑寂,环境萧条B.张诗题目写诗人发现东园桃李未开,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