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docx
7页《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一、 使用教材冀少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二、实验器材 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白醋、碱溶液、酒精、盐水、、酒精灯、100度热水、37度温水、0度温水、唾液等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1、水浴加热改为手握加热2 、两组实验并为一组实验3、本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探究了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口腔消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此对该该实验进行了拓展,增加了酸碱度、盐、唾液浓度、温度等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四、实验原理: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没有甜味,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2.技能性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和联系生活,初步尝试提出问题并准确描述问题2)通过模型构建,选择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实验装置,了解模拟实验这一探究方法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实验材料,尝试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4)通过实验计划,掌握胶头滴管、玻璃棒、刻度读取等实验技能,初步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5)通过结果展示,描述实验现象,初步学会科学表达实验结论3.情感性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六、实验教学内容1、 各因素对馒头在口腔中消化的影响2、 食物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3、 牙齿的保护七、实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小活动]让每位学生掰一小块馒头,放在口里慢慢咀嚼,让其体会馒头的味道和其他感觉的变化生:品尝馒头,说出其自身感受通过刚才的小实验,大家感受到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了、变软了、变粘了、变碎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二)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环节一: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假设 ,教师归纳引入探究问题:(1)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环节二:让学生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实际生活中哪因素可能会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作用,学生联系生活可能提出与温度、、唾液浓度、盐、水、酒精、酸碱、氧气、空气流动速度、光照等有关。
引导学生评价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是否可检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怎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2.作出假设引导学生针对问题作出假设,要尊重学生做出的假设并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但应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为依据,应是科学假设挑选部分可操作的科学假设1)唾液的分泌影响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影响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3)温度影响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4)酸影响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5)唾液的浓度影响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3.制定计划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1)实验用具的选择:每组确定一个探究问题,教师给出的可能用品若干( 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白醋、碱溶液、酒精、盐水、、酒精灯、100度热水、37度温水、0度温水、唾液等)2)实验计划的制定;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单一变量,如探究唾液或酸碱性的小组可能一个试管加入一定的醋一个小组什么都不加(应加与醋等量的清水,否则变量不唯一;探究温度的小组可能只设定两组温度,不够全面教师小结:选择实验用品的原则是:要便于检验和观察、不能干扰实验现象4.实施计划实验开始前可让学生交流应当注意的事项,演示正确使用玻璃棒、胶头滴管等器材的方法,将馒头渣放入试管的方法。
水浴时让学生猜想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并评价自己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指导学生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得出结论:1、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2、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3、温度影响淀粉的分解100 ℃的高温下唾液不会产生作用4、酸性环境中影响淀粉的分解6.表达与交流教师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讨论: 1.选用了3支大小不一的试管进行实验 2.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3.有的组试管内注入的唾液量多少不一 4.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出现了错误,但学生为了达到自己认为的“正确”效果,而不尊重事实,进行不客观的描述 5.有的学生对结论的描述不准确加入白醋的试管变蓝,学生得出的结论“吃醋不利于身体健康”、“吃醋不利于馒头的消化”等,应引导学生科学地描述结论,应为“吃醋不利于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6.有的学生实验出现错误现象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计划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结果的真实性,评价证据的可靠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应当重复多次,而不能轻易下结论三)讨论交流,学习新知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度的温水为试管保温?学生讨论交流2.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学生分析引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的内容,及如何保护牙齿预防龋齿。
3.新知应用: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次探究实验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五) 板书设计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一、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二、 实验原理: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淀粉遇淀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物理消化三、消化的种类 化学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