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ppt
39页春秋三传导读,春秋一书相当于大事年表,共一万六千余字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间发生在鲁国及其他各国中的重要事件其记事体例为编年体,即以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位君主在位的先后序次记事,年分季、季分月、月分日、日系事,秩然有序,一年之中可见各国之大事一、春秋、春秋、春秋传(一)春秋“春秋”是时代名,因编年体鲁国国史春秋得名.1.王权衰微,无以号令诸侯2.诸侯国内乱,郑、鲁、晋、宋、陈、卫等国为夺君位,杀伐争斗此起彼伏.3.诸侯灭国兼并连绵不断,华夏诸侯群龙无首,夷狄戎蛮乘机肆意侵扰.,春秋的价值其具有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更兴旧典,宣扬王道,劝善抑恶,维护周礼的重要作用左传:“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成公十四年)晋杜预:“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尊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春秋左氏传序),再次,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春秋记载:鲁国于宣公十五年实行“初税亩”制度,于成公元年实行“作兵甲”制度,于襄公十一年实行“作三军”制度,这些均反映了鲁国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体制方面的重大变革第四,它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盟会、外交、礼仪、通婚等社会现象,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活动第五,它制定了一套相对严密系统的记事原则,这些原则及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代史学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定公元年,楚相囊瓦欲得蔡昭公之美裘,不予,被扣压于南郢三年,直至献裘始得归,蔡楚结怨已深伍子胥父诛乎楚,心怀复仇之心逃往吴国定公四年,蔡昭公、伍子胥借吴王阖闾之力伐楚报仇,破楚入郢鲁国三桓专政,竟至将昭公驱逐在外七年多,最后死于乾侯;齐国崔杼、庆封专权,直至陈(田)氏夺权;晋国为大夫韩赵魏三家所分.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春秋时期更多的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的战争.,僖公十九年“梁亡”,公羊传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何休解诂曰:“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国之中无一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
鱼烂从内发,故云尔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当绝也二)春秋孟子离娄下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墨子中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之说,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孔子与春秋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春夏秋冬四季之下只有一两个字,如“雨”、“螟”、“宋灾”之类;有多处是“夏,四月”,“冬,十月”之类只记时不记事;桓公十三年春季之后只有“夏大水,秋七月,冬十月”寥寥数字桓公七年甚至只有春夏无秋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三)春秋传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春秋曾有五家解经传承:邹氏传、夹氏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无承传之师,夹氏传无解说之书,故此二家其后湮灭无闻在西汉时期,公羊传、穀梁传的地位均高于左传,被立于学官,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讲授课程。
汉人注经称春秋传是指公羊传经学早期无公羊传之称公羊传之名与公羊氏之籍都出自刘歆的七略三传的作者与成书时代左传成书于春秋晚期,为传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史记、汉书、后汉书、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基本上代表了这种观点: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左传成书时间确定在战国初期: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大夫懿氏占卜将女儿嫁给齐大夫田敬仲很吉利,五世之后田氏(即陈氏)将成为齐国的执政大臣,八世之后将没有人与之抗衡:“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至五世陈桓子时败强族栾、高二氏,始大于齐;至七世陈成子时杀相弑君,专权于齐;至十世太公和时终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立为诸侯陈成子见于鲁哀公十四年,已在春秋之末据史记齐世家,成子子襄子盤,盤子庄子白,白子太公和襄子盤为齐宣公之相,时已在战国初期,其间晋三家灭掉智伯闵公元年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魏。
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魏文侯(毕万后代)始由晋分出魏,其成为国君魏文侯元年为公元前445年,时到战国初期公羊传、穀梁传都是师徒口耳相传授之学公羊传传于战国公羊高,其后公羊寿,于汉代景帝时(前156前143年间)才写定成书使用的是汉代通行文字隶书,故称为今文经穀梁传成书则更在公羊传之后了班固著录穀梁传作者为“穀梁子,鲁人”颜师古曰:“名喜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序云:“穀梁子名(淑)俶,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穀梁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同意杨士勋之说,认为“穀梁亦是著竹帛者题其亲师,故曰穀梁传三传师承不同,注经侧重点不同,内容不同三、主要观点公羊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大神秘的力量皇权乃神授,改朝换代受命于天不受命于人,神化其统治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上天可干预人事,并以灾异对人事进行谴责和警告,像水旱、虫灾、日食、地震、冰雹、陨石等都看作是天的遣告一)左传与春秋的主要差异点1.有经无传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预注:“无传2.有传无经经文: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传文与春秋经文基本相对应春秋记事数共有455条,左传共有336条,即左传有336条记事与春秋的记事是完全对应的,占表中总计事数约74%春秋有记载而左传无传的事例共有119条,占表中总计事数约26%左传与春秋相对应的事例占大多数,接近总例数的3/4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统计不包括左传有传文而春秋无经文的事例春秋书法春秋的记事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寓褒贬于一字之间春秋隐公七年:(七年春,王三月,)滕侯卒左传隐公七年:“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春秋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春秋的字里行间表现着对人物或事件的褒贬之义,借以达到惩戒后人的目的春秋宣公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郑大夫)弑其君夷(郑灵公)左传宣公四年:“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一)“大一统”说与正统思想隐公元年开宗明义阐释的是“王正月”之大义: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正统思想: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二)“三世”说与内华夏外夷狄春秋分十二世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闻也;僖、闵、荘、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春秋定公没有正月,公羊传曰: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定无正月”的书法,包含着对季氏的强烈谴责,“其义”却实在隐微难明,恐怕连季氏也不会留意以民族问题上的“三世异辞”为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曰:“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传闻世(据乱世)是“内其国而外诸夏”,以鲁国为本位,以诸夏而外之。
所闻世(升平世)是“内诸夏而外夷狄”支持、赞许齐桓公率领诸侯救亡济困,扶助诸夏之弱小,伐戎服楚,维护诸夏的生存及天子一统的局面所见世(太平世)夷狄渐至服膺,讲求礼仪走向文明,则进爵为“子”,比如“楚子”、“吴子”、“戎曼子”等夷狄称爵与诸夏无别,天下远近小大若一春秋所界定的内外、夷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进可黜进黜的原则是“礼”,是善与恶,文明与野蛮夷狄可进至封爵,诸夏无礼也可黜至夷狄春秋“变易”、“改制”以及进化的理念-----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的进化观,,(三)“正三统”说“三统”之说源于“三正”三正”即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一年之首的三种历法,依次为周历、殷历、夏历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移动一辰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成为三统通三统”即“通三王之统”新王朝建立,受命于天,必改正朔对前代政治必有因革损益,既师法前王,取其善者而从之,使今王之统通于前王之统;又必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新王朝的一统天下为表示尊礼先王,新王立必要封赠前二代王之后人为公,二王后与己为三,称为通天下三王之统三统”包含了一切礼制,远远超出了“三正”的内容殷因夏礼,殷之新统通于夏之旧统;周因殷礼,周之新统通于殷之旧统。
周王存二王之后,封殷之后于宋,夏之后于杞,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孔子作春秋,以春秋为一代,以春秋为新王,行新王之事,改制立法或曰以鲁为王,假托新王受命于鲁,改制立法春秋“黜周王鲁”,“新周、故宋、黜夏”,封周、殷为二王后春秋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何休解诂曰:“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春秋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谢灾公羊传曰“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春秋庄公二十七年:“杞伯来朝何休解诂曰:“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以春秋为一代新王,夏后之杞降格为小国而称伯隐公元年何休公羊解诂: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鸡鸣为朔,法物芽,色尚白;周以斗建子之月为正,夜半为朔,法物萌,色尚赤四)寓褒贬于字词中----春秋笔法鲁隐公薨,而未书葬,公羊传:“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正义:“父者,子之天,杀己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杀之,乃止春秋“大复仇”,褒誉报国仇,雪国耻。
先君之荣辱即今君之荣辱,今君应当不忘国仇、君仇,承担起复仇的责任和义务凡是复国仇之举,春秋均给予褒誉庄公四年春秋: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三月,纪伯姬卒夏,齐侯、陈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