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三历史尖子生培优题考点03 中国古代思想(原卷版).docx
8页考点03 中国古代思想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 )A.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 B.两个学派的思想主张本质相同C.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 D.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2.道家崇尚自然,包含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4.“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对“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
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哲学体系日益完善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5.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以稳定社会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6.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7.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单位:人),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8.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
这一方式体现了( )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 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 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9.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10.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倾向于研究“六经”本意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今古文经学之争说明( )A.百家争鸣得以恢复 B.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C.三教融合已现前奏 D.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11.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12.“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 )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B.发明本心,尊我德行,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寻章摘句,博览群书13.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14.宋明时期,某理学家有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此诗旨在强调“求理”应该A.从理先气后到知先行后B.从向外穷理到内心体悟C.从重知轻行到重行轻知D.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15.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王阳明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据此可知,这一理论( )A.坚决反对研习儒学经典 B.主张格物致知寻求天理C.隐含着平等自由的倾向 D.受到西方人文精神影响 1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 )标题内容节录衣服冠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言语步趋“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读书写字“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杂细事宜“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17.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18.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朝《听南纪谈》、清朝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这反映了A.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务实学风的支持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C.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D.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1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20.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B.体现重农抑商观念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D.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21.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是①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②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③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④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2.“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C.人文精神的跃动 D.王道学说的风行23.某学派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察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该思想A.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B.对于中国哲学和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C.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D.把超自然的信仰置于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24.下表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内容文献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 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25.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26.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典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27.以下为某学者对明末清初一位思想家思想发展脉络的认识据此推知,该思想家(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B.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C.宣传经世致用,强调平民意识 D.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28.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发展了传统的“民贵君轻”思想 29.李贽在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指出:“生之必有死也,犹昼之必有夜也死之不可复生,犹逝之不可复返也”,“勿伤逝,愿伤生也!”可见,李贽侧重A.对传统道学的批判 B.对现世生活的把握C.对传统儒学的复兴 D.对新兴经济的推崇30.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A.改革科举制度 B.“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抨击封建君主专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根据要求作答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