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统编版).docx
23页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一、考试内容课内考查篇目: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二、考试题型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言断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主题主旨、开放性题目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法,一般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的考查的主要题型有:给句子划分节奏,辨析词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翻译句子,理解选段的主要内容,把握选段的思想感情等等三、方法技巧(一)断句停顿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夫”“若夫”“至于”“至若”“盖”等,例:至于/负者歌于途2.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例:然则/何时而乐耶?3.表时间的词在句首要停顿例:今/吾以十倍之地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古汉语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要停顿例:可/以/一战6.有省略的地方要停顿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要停顿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文言实词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一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以词的含义去理解古义,这就会闹出笑话要注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的缩小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的事物范围变小2)词义的扩大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3)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要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3.注意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名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可用作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用法 4.注意字词的通假特征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如:满坐(通座)寂然,无敢哗者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无,读wú)以应《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
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将军被(通披,音pī)坚执锐《陈涉世家》)(三)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2.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6.关系分析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7.成语印证法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即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要保留直: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用的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五)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解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依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对记叙性文字,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厘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厘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样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4.巧妙运用“摘”“拼”“析”三种方法“摘”就是摘录法,即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归纳等四、应考对策1.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2.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3.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许多题目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4.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五、知识清单《岳阳楼记》【文学文体常识】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二)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 形容词) 春和景明(和煦 形容词)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动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名词)3.空:浊浪排空(天空 名词) 长烟一空(消散 动词)4.一: 一碧万顷(一 数量词) 长烟一空(全、都 副词)5.国:去国怀乡( 国都,名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6.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连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连词)(三)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3.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四)词类活用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2. 百废具兴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3. 北通巫峡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五)出自课文的成语1.百废俱兴:俱:全,都。
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2.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3.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4.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5.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6.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7.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8.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9.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10.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11.阴风怒号: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文言句式】1. 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示判断2. 省略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即“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3. 倒装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为前置宾语,应在“与”的后面,即“微斯人,吾与谁归”内容理解】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3.第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醉翁亭记》【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字词积累】(一)一词多义1.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2.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