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课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公开课).ppt
30页东西方的先哲,第二单元,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3、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材结构:,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二、开创儒家思想 三、古代大教育家 四、对后世的影响,(生平),(重点1:政治思想),(重点2:教育思想、成就),(重难点:对中国、对世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私学的创始人÷,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孔子的介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6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⑴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在鲁国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⑵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⑶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尼山降圣,生逢乱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周游列国,直道而行,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由于齐人离间,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孔子办私学,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经》书影,《周礼》书影,,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一、追求礼乐的一生,自学礼乐,,创办私学,收徒讲学,,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思考感悟:,在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中,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人穷志不短,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 终生为之奋斗; (2)忧国忧民,不畏权势,不贪富贵; (3)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为文化教育事业献身二、承前启后 ——开创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坏乐崩; 充满新旧矛盾——天下无道久矣,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知识结构,孔子,,思想:“仁”和“礼”、“中庸”,政治:“为政以德” 改良政治,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坚持不懈,,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二、开创儒家思想,,,1、原因:,,(1)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充满新与 旧的矛盾;,(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3)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目的),2、内容:,(1)礼,,,目的是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恢复周礼的权威,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一定社会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 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礼:是孔子的重要思想,⑴“礼”的思想,克己复礼;,①含义: ②地位: ③方法: ④评价:,“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立国立身的基础,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有利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⑴“礼”的思想,“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⑵“仁”的思想,①含义: ②地位: ③方法:,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忠恕”,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 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⑶中庸之道,①中庸的含义,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3)中庸之道,②方法:“和而不同”,思考感悟:,仁、礼和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域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扩大教育范围;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 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 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 最基本的教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哪些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时代意义?,(1)办学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都有贫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我们今天普及义务教育仍有时代意义; (2)教学目标:孔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们“成人”,要他们合乎礼数,合乎忠信,有仁爱之心,不仅加强自我修养,更要兼济天下,这对我们今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仍有时代意义; (3)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言传身教等方法对我们今天教育方法的改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 ②教育: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 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⒊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答: (1)倡导“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3)“和为贵”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义利观”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思考感悟: 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总结: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