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56534965
  • 上传时间:2024-0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3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 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

      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 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 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 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 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1、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理论中抽象出直观原型这节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剪刀”和“红十字”这两个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接着引导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中线与线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抽象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图形,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

        2 、重视动手操作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把正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从中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两直线相交成直角  3、重视联系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教室或生活中的垂线,这个寻找垂线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学生用于折的时间较长,是否应该缩减?(2)多种概念的介绍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记忆有一定难度,让孩子作笔记,又使得课堂内容不够紧凑该如何协调这些关系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