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文学生态意识.doc
5页论贵州苗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审美观摘要:在纷繁复杂的贵州苗族民间文学中,构筑了一幅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美好图景苗族民间文学中大量的创世神话,动植物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态意识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学 人文内涵 生态意识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不仅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也有大量分布本文研究的范围则主要局限贵州黔东南地区,而且这些民间文学的材料也大多去自这里于由于文字的失传,苗族许多传说和故事多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后经人整理方能结集出版,所以苗族文学存在的方式主要是民间文学,具体可表现为古歌、史诗、歌谣、民间故事和谚语格言等由于先前的苗族文学多以口头的形式存在,因此这些文学形式必然与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贵州苗族多聚居于黔东南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促使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文学的方式跟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在各类民间文学中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态审美观本文试图从人与自然一体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和万物有灵论三个方面对苗族民间文学的生态意识做一概论一、人与自然一体观 20世纪生态批评思潮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生态整体观据生态批评家王诺先生对西方生态学家的概括和总结,这种生态整体观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它只强调人不能无节制,不讲需求地向大自然索取。
而苗族古歌和史诗中流传的大量创世神话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行为准则的联系他们朴素的宇宙观和人类起源的观念体现着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这一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奉行者的思维大相径庭,他们只把大自然当做人类的对象和客体正如王诺先生所说:“神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内涵一些神话学研究者指出,神话对当代人找回人类在自然中的真实地位和重建自然与人类的正确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神话里一切存在都有着生命的,或者说那里不存在我们所说的东西,只存在这参与同一生命潮流的那些有灵气的存在物——人类,动物,植物或石头……,神话追溯并公开宣布了人与周围环境,与他的栖息地,与他的部落,以及他的行为准则的联系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2.由此可见,创世神话中体现着大量的生态思想与其他民族一样,每个国度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圣经中记载的亚当和夏娃的传说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人类万物的来源然而不同的是大多苗族创世神话却把世界的源头追溯至云雾,而不像其他族类那样把它归于某位盖世英雄或者某种神圣的力量苗族古歌对于相关问题有着清晰的记录,如在《开天辟地》中就以对答的形式唱到“我们看古时/哪个生最早/哪个生最老……姜央生最早/姜央生最老/……云来诳呀诳/雾来抱呀抱”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在这里,苗族人民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云雾”,坚持自然创造了万物,信守自然起源观。
关于开天辟地的古歌,一开始也和其他古代神话一样,把创造世界万物的力量归结为许多巨人的盖世力量,至少出现了姜央、府方、养优、火耐、剖帕、修狃等等这些巨人但是一直追问下来,还是把最终的力量归结为云雾,不是巨人不是人类,而是自然界中云雾的力量除了把世界的起源定位在自然界的云雾,关于人类的起源,苗族古歌和史诗也同样把它推向与人类相亲近的自然物(枫木)那里《枫木歌》是一组关于人类祖先的神话,它以不断追问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到底起源至哪里苗族古歌的《枫木歌》这样唱道“远古那时候/山坡光秃秃/只有一棵树/生在天角角/洪水淹不到/野火烧不着/那是什么树/生在天角角/那是白枫树……九十九样种/最大哪样种/九十九样种/最大枫树种”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7.这里可以看出苗族人民认为远古时候,枫树种是最大的树种,有着巨大的力量接下来在《砍枫香树》中继续唱道“枫树砍到了/倒了又怎样/枫树砍倒了/变作千百样/树根变什么/树根变什么/树根变泥鳅/住在泥水里/总是不露头……还有枫树杆/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这个妹榜留/古时老妈妈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7.在这里,枫木种子长大成树后由于遭诬陷而被砍,但是被砍的树心就神奇般地生出世间的很多动物:龙、虎、蛇,雷公等,甚至包括人类的始祖姜央。
接着在《妹榜妹留》和《十二个蛋》这两首歌中接着唱道了这一故事,“妹榜妹留”的汉语意思是蝴蝶妈妈蝴蝶与水泡游方,生出了人的始祖姜央在《苗族史诗》则以《古枫歌》命名,同样是一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共包括《种子之屋》、《寻找树种》、《梨靶大地》、《撒播种子》、《砍伐古枫》几首歌,还有一组《蝴蝶歌》,故事内容和《苗族古歌》基本相似,在此不再赘述这一组古歌中的《枫木歌》如果联系起来看还有一段大概的故事梗慨:许久以前,地球上是荒芜的一片,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天边有一棵白枫树,开着各色的花,还结着各色各样的籽仙风吹落了枫树种子,有个叫榜香的巨人犁靶天下,将枫树栽在了老婆婆的水塘边,枫树很快长大了;东方飞来的鹭鸶与白鹤在枫树上做窝,是它们偷吃了水塘的鱼秧,而无赖枫树,最后找来理老打官司,最终还砍伐了枫木树于是树心生出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始祖雷公和姜央,以及人的伙伴虎,水牛,大象等这些故事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和荒诞,但是细心研究可以发现,被苗族先民联想到的反而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体,包括植物:枫杨树,还有各种动物在苗民的内心深处,他们敬畏这些有着神秘生命潜在意义和生命创造力的物体对于枫杨树的崇拜到后来甚至演化为图腾膜拜。
在这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人的习惯性思维中,人与自然是有差异的存在除了人类自身,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其他非生命体均是作为他者而存在于人的周围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统一于一体天人”关系说的即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哲学家海德格尔把它归结为“天”、“地”、“神”、“人”四位一体苗族民间文学中揭示了苗族最为丰富的图腾文化和动植物崇拜,他们把人周围的动植物当作人的同伴或者亲族一样加以认识,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他的亲属”,“他的标记”从词源学的视角对她进行考察便可寻到这种意义,及把把某一类事物视作人的亲属,相信动植物,特别是某些动物与人类有亲缘关系在图腾信仰中,人们相信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人和图腾可以相互转化 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1.既然把周围的动植物视作自己的亲属,则不存在人把自然界对象化,一味地去向自然施暴据吴晓东先生《苗族图腾与神话》中的介绍,黔东南苗族的动物图腾至少可以包括犀牛图腾、蛇图腾、猪图腾、猴图腾、鱼图腾、雉图腾和鹰图腾等。
植物图腾则主要是枫木图腾和蛇图腾这些图腾崇拜的痕迹在苗族民间文学大多可以找到依据,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某种图腾所变,或者是某种图腾为救了人类牛图腾是黔东南苗族最为重要的图腾崇拜,在苗族地区人们头上戴的银饰就是牛角的形状,而且还保留了斗牛和宰牛的习俗在苗族古歌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巨神修狃,它是一种头上长角类似水牛的动物在《苗族古歌》中的《开天辟地》歌中这样唱到:“修狃气力大,头上长对角,一撬山崩垮,再撬地陷落,”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7.在2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170马学良和今旦编的《苗族史诗.制造天地》是这样唱的:“劈天开河的修狃呢,身子像水牛,脑袋像狮子,尾巴像粽叶……”1雷秀武先生发表在《贵州民族研究》上面的《试论黔东南苗族图腾问题》认为,黔东南苗族牛图腾是水牛本文不作考据上的论证,不管是那一种牛,在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牛图腾的描述除了牛图腾,黔东南地区还有猪图腾,苗族还保留了吃猪牯脏的习俗同时苗族古歌中对于野猪也是大加赞赏:“野猪是个大力汉,力大赛过水牯牛,拱着枫树来塘坎,一朝就长大了三倍……”2除了关于牛图腾和猪图腾之外,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关于狗图腾的叙述。
这则故事描述了狗为苗族人民盗取粮种,为苗民造福的故事故事的开头就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文中这样写到:“很古很古的时候,人吃草根树皮,苦的要死玉当玉母很同情,叫派个人上天去取粮种叫谁去呢?人们想呀想呀,想破脑壳也没想出个合适的人来恰在这时,狗自告奋勇说它要去 燕宝编.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7.这些关于动物的图腾源自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和对生命的敬畏,具有高度的想象性和神秘性,但是它提醒了我们对于处理人和周围生命体的联系此外,关于其他动物的图腾在作品中均随处可见植物图腾主要是上文中一再提到的《枫木歌》中体现的枫木图腾,还有关于灵竹图腾,笔者将不再一一叙述苗族各类不同的图腾崇拜都体现了人类把植物视为人类的亲族,当然有些图腾文化可能和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有关,比如说,很多苗族地区崇拜鱼,这种和人们敬畏生命有关鲁枢元也曾经指出:“‘图腾崇拜’,便突出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图腾实则是神话时代的人们供奉的某种自然物或者是蟒蛇、虎豹、豺狼、熊罴……”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4.在工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人的欲求不断膨胀,久而久之,不要说是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就算是尊重自然界自身都变得岌岌可危。
苗族民间文学中对于动植物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揭示了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而苗族诸多的图腾崇拜很自然的渗透了这种思想三、万物有灵论通常,人们有一种普遍的思维:只有人是有生命力的,其他非生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和石头等均是无灵性的,它是为了给人类服务而存在的无论怎样,人们还是无法绕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万物有灵观”却把除人以外的其他非生物体看作有灵性的存在,它们同人类共处于一个自然整体之中爱德华.泰勒就明确提出:“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其他国家的神话,其类似的两性关系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在经常反复但却永远新鲜的关于日和夜的故事中,却表现着同样的人格化”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85,288.这一观点的思维前提是承认其他非生命体同人一样是有灵性的一种存在,并且和人类共处于这个自然系统中在苗族民间故事传说中,大量自然物被“人格化”而富有灵性,它们知善恶,痛人性,和人类成为忠实的朋友和伴侣在苗族民间故事中《石头开口》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很穷的召赞天天去山背后挖野生洋芋,每天回来都要在路旁的大石头上歇气。
长此已久,石头有些受不了石头张开嘴就张开嘴,吐出金元宝而另外一个富家子弟嫉妒召赞的这一收获,以同样的方式希望从石头身上得到好处,却不料手被石头夹住,再也拔不出来另外一则《洪水漫天下》,记载着这样的故事:一场洪水洗劫了苗族人民的生活,茫茫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亲兄妹俩兄妹俩必须成婚才能繁衍生息,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不可调和的伦理悖论,而这时从他们身后飞来了一只格列鸟(形似麻雀),劝兄妹俩结婚,以使人类生命能够延续下去在《找回来的爹》中,兄妹俩为了找回自己的爹,被一位神秘的老人指点去找到治哑水,会唱歌的树,会说话的小雀,才能找到爹从此之后,他俩分头去找这三样神奇植物,最终这三样神奇植物变成了人类,他们最终也找到自己的爹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些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是他们却把各种自然物看作是有灵性的,是有生命的存在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自然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和西方“人类中心”的思维不同,苗族居民把自然万物看作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