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评定测量系统的方法.docx
5页分析/评定测量系统的方法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 性偏倚:•定义: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又称为“准确度”注:基准值可通过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 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确定方法:1)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对一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2)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3)计算读数的平均值•偏倚原因:1)基准的误差;2)磨损的零件;3)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4)仪器测量非代表性的特性; 5)仪器没有正确校准;6)评价人员使用仪器不正确重复性:•定义: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屡次 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意味着测量系统自身的 变异是一致的•确定方法:1)采用极差图;2)如果极差图受控,那么仪器变差及测量过程在研究期间是一致的;3)重复性标准偏差或仪器变差距(e)的估计为一R / d2 ;4)仪器变差或重复性将为5.15R / d2*或4^65 R;注(假定为两次重复测量,评价人数乘以零件数量大于15)5)此时代表正态分布测量结果的99%•极差图失控:1)调查识别为失控不一致性原因加以纠正;2)例外:当测量系统分辨率缺乏时。
再现性:•定义:•确定方法:1)确定每一评价人所有平均值;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 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2)从评价人最大平均值减去最小的得到极差(Ro)来估计;3)再现性的标准偏差(估计为Ro/ d4)再现性为 5.15R0/ 5*或 3.65 Ro;5)代表正态分布测量结果的99%稳定性:• 定义: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 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零件间变差:•定义:一一零件间固有的差异;——不包含测量的变差•确定方法:使用均值控制图:1)子组平均值反映出零件间的差异;2)零件平均值的控制限值以重复性误差为基础,而不是零件间的变差;3)没有一个子组平均值在这些限值之外,那么零件间变差隐蔽在重复性中, 测量变差支配着过程变差,如果这些零件用来代表过程变差,那么此测量 系统用于分析过程是不可接受的;4)如果越多的平均值落在限值之外,该测量越有用注:非受控,50%以上为好;即:R图受控,X图大局部点在界外)•测量系统标准差:m V( ° e2 + O o2 )•零件之间标准偏差确实定:一一可由测量系统研究的数据或由独立的过程能力研究决定。
1)确定每一零件平均值;2)找出样品平均值极差(Rp);3)零件间标准偏差(p)估计为RP / d;;4)零件间变差PV为5・151^/<12*或3.65 RP;代表正态分布的99%测 量结果5)总过程变差标准偏差:产\/(op2 + 0-2);那么零件间标准偏差:7);6)与测量系统重复性及再现性相关的容差的百分比R&R为5.15*[c m /容差]100;产品尺寸的数:[0p/0m]*1.41或1.41(PV/R&R)确定PV=5.15opTV=5.15ot线性:•定义: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基准值注:•在量程范围内,偏倚不是基准值的线性 函数•不具备线性的测量系统不是合格的,需 要校正•确定方法:1)在测量仪器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些零件;2)被选零件的偏倚由基准值与测量观察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确定;3)最正确拟合偏倚平均值与基准值的直线的斜率乘以零件的过程变差是代 表量具线性的指数;4)将线性乘以10然后除以过程变差得到“%线性”•非线性原因:1)在工作范围上限和下限内仪器没有正确校准;2)最小或最大值校准量具的误差;3)磨损的仪器;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