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doc
11页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西方音乐通史第一章古希腊音乐一古希腊时期的两种乐器:里拉琴(弦乐)、阿夫洛斯管(管乐)二古希腊戏剧﹝惨剧﹞定义: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的、始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敬而进行的音乐活动,它交融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翩翩起舞、有器乐伴奏、舞蹈舞蹈队主假如男演员三古希腊的音乐特色1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2单声织体,用字母或近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3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4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代有重要的启示5题材有演出规模弘大的惨剧和喜剧,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第二章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一宗教音乐(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二)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1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交融高卢地域的礼仪因素,最后渐渐影响到欧洲其余地域的圣咏,成为罗马教圣咏礼仪的一致规范和最高威望基本特色情绪:庄严、超脱,采纳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挤人间激情旋律:音调缓和,以级进、三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抑扬顿挫有着亲密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据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希腊音乐同样,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概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调式系统:教会调式教会音乐理论( 1)音乐美学重申音乐的道德影响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着重的不是听觉欢乐,而是心灵的和睦;将音乐分为三类:宇宙音乐、人的音乐、乐器的音乐。
2)记谱法纽姆谱:在歌词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洁简要地指示上涨或降落的语言腔调变化这类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3)六声音阶ut、re、mi、fa、sol、la11世纪,规多·达莱佐(僧侣)发了然四线谱、六声音阶以及用于教课的“规多手"2奥尔加农(多声部--复调音乐)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进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类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华美奥尔加农:大概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本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加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拥有流动性,形成花唱式的华美奥尔加农复调风格,与低声部格里高第斯康特:在12或13世纪初,盛行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的演唱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构造特色,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懈构造有很大差别,称为第斯康特3 圣母院乐派的复调(1)文件及一般风格特色圣母院复调常把华美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混杂使用也就是在华美奥尔加农以后接上第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照2)莱奥南和佩罗坦(3)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教会流行一种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它既能够是单声歌曲也能够是复调形式。
复调孔杜克图斯和奥尔加农的不一样之处:奥尔加农以原有圣咏曲调做定旋律,而孔杜克图斯的定旋律是新创作的,不再依靠圣咏;孔杜克图斯的织体特色近似于第斯康特,各声部节拍基真同样;奥尔加农的歌词一般是传统的星期仪式用语,以散文体为主而孔杜克图斯的歌词比较自由,内容波及宗教或政治、历史、道德等世俗事物,形式上属于规整的格律诗体4经文歌(motet——法语)(世俗化特别严重)是13世纪一种重要的复调体裁,由克劳苏拉演变而来,克劳苏拉的原意是“句子、段落”是为了在特定状况下用来替代星期仪式中圣咏的单声片段或复调片段,一般加在花唱式奥尔加农中间,其写作目的.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声部本来是无歌词的,此后有人增添了歌词,这类上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便成了经文歌所谓“经文歌”就是指上方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二世俗音乐1 漂泊艺人2 法国游吟诗人是11~13世纪在法国出现的音乐形式包含有才干的基层诗人音乐家、宫廷贵族、骑士阶层等,他们一般自己能创作诗歌、谱写曲调,也能自己演唱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歌曲分康佐、晨歌等多种种类,除了短小的歌曲以外,还有比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对于爱情题材的歌曲有以下几种形式:康佐:以宫廷之恋为题材的歌曲,常写某一游吟诗人敬慕或爱恋上了认为已婚的贵妇人。
晨歌:表现一对恋人幽会,清早依依惜其余感情,诗歌常以骑士和守夜人对话的形式进行,守夜人不断发出“天已亮了”的劝告田园恋歌:表现的老是骑士与牧羊女相遇,骑士向牧羊女求爱的故事.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主要有三种:传奇:长篇叙事诗,近似英豪业绩歌但把征战与他们传奇般的爱情经历联合在一同叙事歌曲:往常是叙述一个妇人坐在纺车旁,或靠着窗台思恋她的爱人莱歌:常用来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爱,但常融进作者对世俗爱情的神往3德国恋诗歌手12世纪末~14世纪,“恋诗歌手”,是中世纪德国世俗音乐的代表他们都出身贵族,所唱歌曲多数是爱情歌曲.音乐旋律庄重严肃,有时有显然的宗教色彩主要歌曲体裁:“巴体歌曲”(一种歌曲形式,构造是aab,a—陈说,a-陈说、稳固,b—对照)4 中世纪乐器(1)弦乐1?拨弦乐器:竖琴、琉特琴和索尔特里琴2?弓弦乐器:维埃尔琴(现代小提琴的原型)、雷贝克琴、轮擦提琴(2)管乐1?笛类乐器:竖笛、横笛2?双簧类乐器:肖姆管、短号(3)同意使用于教堂的乐器——管风琴,分大型和中小型类型.三法国“新艺术”⒈记谱有量记谱法——三分法变为二分法⒉等节奏一种新的创作技法,不是节奏型,固定旋律、节奏在低声部⒊对位音响“导音"“伪音”⒋代表:法马肖意大利兰迪尼“新艺术”(ArsNova)一词来自于法国教皇、音乐家维特里所写的一篇论文的标题,是指法国和意大利出现的、不一样于13世纪从前的新音乐风格,它采纳与过去所不一样的音乐语言和手法节奏)创作的新复调音乐艺术.14世纪在(主假如(一)新的记谱方式—-“新艺术”主要表此刻节奏的记谱方式上.约1425年,这些音符开始写成空心的白音符,更短的音符为实心的,尔后在音符上随意加上符尾表示更短的时价,16世纪末,这类方形和菱形的符头变为圆形的,记谱法才定型.弗朗科“有量记谱法”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开创的,采纳不一样的音符来表示时价长短不一样变化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增补和丰富。
二)等节奏型经文歌等节奏技术特色是:往常在低声部运用固定音列和固定节奏这两个因素周期性的频频出现,使经文歌成立于一种一致的逻辑构造所谓固定音列,是固定地使用一段被称为“克勒"(color,不包含节奏因素只有音高的音型)的旋律音列固定节奏,是早先设计的被称为“塔里”(talea,不包含音高的节奏型)的节奏型三)新的对位音响这些变化音属于原调式和规多六音音阶系统以外的音,所以被称为“伪音"(musicaficta)四)马肖14 世纪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1)经文歌(2)弥撒曲(3)世俗歌曲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连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着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感情等马肖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主要表现于式”:维勒莱、盘旋歌、叙事歌14世纪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五)兰迪尼在音乐创作上流传到现在的作品所有是世俗音乐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巴拉塔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怀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兰迪尼停止式”(指导音下行到第六音后再进入主音,即在停止音从前出现其低二度和三度音)迪尼独到风格个性的表现.,是兰第三章文艺中兴(公元1430/1450~1600年)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中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文艺中兴的音乐特色:音乐协和动听,知足听觉需求;把音乐看作自律性的艺术,不排挤器乐音乐;音乐配合诗歌的韵律;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平衡发展。
一复调音乐的连续发展1 勃艮第乐派定义:15世纪对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的总称创作体裁以尚松、弥撒曲和经文歌为主、一般有三个声部,大批使用三、六度音程,旋律集中在大声部代表人物有迪费、班舒瓦.(1)迪费-定旋律弥撒曲1?尚松:有复杂的节奏和对位的歌曲风格特色:清楚、优雅、抒怀、细腻、典雅2?经文歌:以较短而抒怀的、以宗教拉丁文为词的歌曲式的经文歌3?弥撒曲(分为五个部分:慈善经、光荣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迪费创作的主要领域“定旋律弥撒曲”“定旋律弥撒曲”即在弥撒曲的五个乐章中采纳一个同样的旋律(一首圣咏或世俗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一致音乐的“轴心"来把各乐章联系起来 2)班舒瓦——尚松大声部为人声,下边两个声部是器乐声部的形式大声部旋律简短,优美典雅而富裕感染力2 威尼斯乐派3 罗马乐派4 法—佛兰德乐派定义:15世纪中叶此后对欧洲北部作曲家的总称创作体裁以弥撒曲、经文歌为主所有声部的地位都是同等的,无伴奏的复调合唱作品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有奥克冈、若斯坎、拉索1?奥克冈主要成就:弥撒曲,有时把定旋律放在最低声部有量卡农2?若斯坎—模拟弥撒曲(最常用)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二文艺中兴时期的世俗音乐1 意大利村歌弗罗托拉(意大利村歌的前身):15世纪末一般为四声部的主调风格织体(主旋律在大声部,下边三个声部作和声基础),大声部往常由人声演唱,其余声部由器乐伴奏,歌词多是爱情和嘲讽的内容有显然的节奏劳达赞歌13世纪特色:主调风格,无伴奏合唱,歌词多为意大利文,也有拉丁文。
意大利村歌:16世纪在乎大利盛行的一种重要的复调世俗音乐体裁;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曲多为单段式;歌词是有较高的文学水平的爱情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