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自评报告.doc
19页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自评报告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二〇〇九年十月淮阴师范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自评报告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专业建设涉及教师队伍、课程和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专业建设情况制约着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办学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6年6月,经学校评审,我院的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被确定为首批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两年多时间里,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我们把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院上下全力以赴,多次组团外出考察取经,从不断加大投入、聚零为整的逐步建设到多次富于成效的自查、自评、整改工作,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已形成显著特色结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自查、自评,我们认为地理科学专业已达到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验收标准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专业建设情况概述地理科学专业创建于1984年,同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确定为校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该专业每个年级有一个班,共有全日制学生185人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复合的专业特点,从师资队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教学条件等的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入手,培育专业特色,将地理科学专业初步建成为师资队伍实力较强、课程设置合理、教学管理规范、学生质量优良、专业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二、人才培养1、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我们根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依照课程体系合理、体现师范特色、强化能力培养、拓宽专业视野、加强实习实践的指导思想,先后于2001、2004、2007年三次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修订,制定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专业培养计划计划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了四年中开设的课程、学时和学分及开设顺序和考核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计划(2007年版)设立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有三类:⑴公共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等共计45学分830学时。
通过公共必修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2)学科必修课程包括大学数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共计12学分208学时通过学科必修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打下良好的通识专业基础,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3)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地理学导论、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水文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师口语、书法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等共21门77学分1223学时通过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实验理论与技术,系统地掌握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所应具有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两个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学科思想、巩固教育理论的良好平台,包括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模块、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模块、乡土地理与地理教育科技活动模块、教育管理评价与教学策略模块,学生需修满25学分500学时公共选修课使学生在全校开出的数百门课程中选择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同时,它也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供知识综合平台。
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见习与实习、野外专业实习、教育技能实训、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等通过实践、实习,使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具备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从未随意变更教学计划专业主干课程均已通过校重点建设课程合格验收,教学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2、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我们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紧围绕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课程结构及体系的构建、学风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更多地注意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课程的综合与分解并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注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适量的学术成份坚持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使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将原培养方案中合并的自然地理学Ⅰ、自然地理学Ⅱ、自然地理学Ⅲ按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重新分解为地球概论、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等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然地理学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只要是中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所有的模块,我们都有一门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与之相对应,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原计划中的地理教学法调整为地理教学论,并按照2+1+2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即地理教学论教师讲授基本理论为每周2课时,请中学地理教师来校示范或者到中学听中学教师的示范课平均为每周1课时,学生模拟教学实践活动每周2课时;同时将中学地理课程的选修模块课程设为专业限选课程,包括《区域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地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灾害地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的门数和模块数量也均有所增加随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3、着力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资源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对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为进一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我们积极开展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主干优先、基础紧跟;注重实效,确保质量”具体做法是:分批次地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必修课程;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到目前为止,专业主干课程《人文地理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测量与地图学》、《地理教学论》被评为校优秀课程;《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经济学》、《遥感原理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被评为校合格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群被评为校合格课程群。
目前立项建设的课程有《城市地理学》,课程群有《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学》4、选用优秀教材,加强教材建设长期以来,地理科学专业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材选订原则该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有合适且相对稳定的教材,其中专业主干课程、基础课程以及各选修方向的核心课程全部选用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公认的权威教材我们同时把教材建设列为教改的重点项目,结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特点,编著并出版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策略、管理与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专用教材,且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编写了《乡土地理(江苏地理)》、《灾害地理学》等教学讲义和《宁镇地区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庐山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提纲》、《青岛区域地理实习指导提纲》、《西安区域地理实习指导提纲》等野外实习指导书目前,学校立项建设的教材还有《流域资源导论》、《自然资源学教程》、《江苏地理》等三、专业办学条件1、不断充实优化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数量扩充与质量提高并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师资的学历、学位和职称层次,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4人,副教授8人,讲师12人,助教2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0人,硕士1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第二、三层次培养人选各1人;校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教学标兵1人、院级教学标兵3人;“我最喜爱的老师”1人,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1人,校青年教师评优课二、三等奖获得者3人。
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发展后劲的师资队伍日益成熟起来专任教师结构如下:职称结构:正教授4人,比例为15.4%;副教授8人,比例为30.8%;讲师12人,比例为46.2%;助教2人,比例为7.6%学历结构:博士(含在读)10人,比例为38.5%;硕士12人,比例为46.2%;本科学历(学士)4人,比例为15.4%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教师13人,占50%;36~45岁的教师8人,占30.8%;46~55岁的教师5名,占19.2%此外,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的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担任兼职教授,不定期到校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我们还聘请淮阴中学党委副书记孙勤、清江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刘金龙为兼职副教授,每学年都来给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上课由于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三年时间,我院一直承担江苏省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任务2、不断完善实验和实习基地为满足专业教学、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设了自然地理、天文观察与演示、地图测绘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与设计等与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直接相关的实验室,共有仪器设备408台件(≥800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包括专业用软件)总值达291万多元,科研实验用房面积1000余平方米。
可承担地理科学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实验以及教师科研的需要针对地理科学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要求,我们的气象气候学、水文学、环境保护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都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生作乡土地理考察,包括周边农村、气象站、古淮河水系、大运河航运、城市中心商务区、垃圾填埋场等我们还建设了宁镇地区地质野外实习基地、庐山地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青岛/北京/长三角/秦岭-西安地区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基地针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性特点,建立了淮阴中学、清江中学、师院附中、淮州中学、淮海中学、淮阴阳光国际等6所不同层次中学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3、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利用学院发展基金、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和特色专业建设点专项建设资金,订购了50多种专业期刊、购买了1000余册专业图书和100余种专业影像资料,总价值近10万元所有这些资料面向全院师生开放,不仅提高了资料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和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四、教学过程1、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为有效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全部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1名校级教学标兵、3名院级教学标兵、1名“我最喜爱的老师”、1名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3名校青年教师评优课评选获奖者每学年至少为该专业本科生讲授3~4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2、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由于地理要素的多样性、地理过程的漫长性、地理事件的不可再现性以及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使得地理科学成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