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章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结构与教学教材.ppt
60页1,杨奎松说,纯然,即是不为外力所左右,不受利禄所影响,且不因感情所蒙蔽,绝不为亲者、贤者、尊者乃至王者讳,也不因疏、劣、卑、贫而彰其恶,既不曲意暴露,也不心存护短,严格保持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搜集、验证和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在分析和说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扎实的史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把人和事放到当时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当中,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大背景来认识,既不能从今人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能对人对事取双重标准,或简单地以一己一派的感情好恶先入为主地断定历史上的是非曲直,并用以支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对事实结果的分析3,第十六讲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生活的变迁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裂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领域 (一)公有制地位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其中,国有经济又居垄断地位经过改革开放,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打破,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4,1978年至1997年,国有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2%,集体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9%,个体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5.5%,其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9.6%。
由此引起了国有、集体、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构成中比例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至1997年,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26.5%(加上控股、参股为35%),集体经济由22.2%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飚升到32.9%6,我国的经济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别,五种成分类型:第一大类为公有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成分类型;第二大类为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三种成分类型所有制关系变化的趋势表现为:公有制经济保持主体地位,但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集体经济比重上升,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趋于多样化7,(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改造”之前,有城乡个体工商业者883万人,经过“改造”到1978年仅存15万人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迄1992年,全国个体工商业户为 1533.9万户,从业人员为2467.7万人,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3.9%广泛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少数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也发生变化8,三中全会认为,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认为,国营经济是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二大报告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83年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养业的能手,请帮手、带徒弟超过7个的,,9,,“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农民个人或合伙人进行长途贩运,也应当允许这一原则,促进了雇工多人的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十三大重申非公经济是公有制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确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完成了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一基本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理论创新10,(三)公有制经营方式的变革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瓦解了人民公社制度,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使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社会细胞,而且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主体、分配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风险承担的主体11,在城市,国营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1984年改革重点在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年后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全民所有制企业普遍采取承包制、租赁制、企业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及试行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1988年,全国90%的大中型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一半以上的小型企业改为集体经营、租赁或个人承包及其他经营形式。
经过上述两步改革后,全民企业在生产计划、产品购销、价格制定、资金使用、工资奖金、劳动人事及横向联合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12,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当年,中央还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从是年开始,国务院重点抓了百户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国营企业实行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独资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实行承包、租赁经营,改组成股份合作制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13,(四)计划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指令性计划大幅度缩小,指导性计划逐步成为计划的主要形式在生产方面,对工业品的指令性计划1997年减少到12种,减少了90%,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4%左右在商品流通方面,1997年减少到5种,仅为1979年时的256种的1.9%在价格管理方面,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97%、100%、92.2%,下降到1996年的7.5%、14%和16.9%。
14,在社会发展方面,1993年开始试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例挂钩的弹性劳动工资制,仅对全民所有制工资总额增长比例和“农转非”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教育上,国家计划招生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委培、自费招生实行指导性计划;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均实行指导性计划总之,已由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宏观调控15,(五)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投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从放权让利、调整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入手的,其基本趋势是国家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企业和地方可支配的财力增大通过改革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中央向地方下放财权,从而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权扩大投资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多元化、多主体、多资金渠道,市场调节的程度大大提高16,单一的财政建设资金渠道被财政、金融、自筹和利用外资等多资金来源所取代,单一的国家投资被中央、地方、部门、企业、个人、外商多种投资主体所取代投资项目中,竞争性的主要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基础性项目以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公益性项目由政府财政资金承担初步建立了政策性投融资机制和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围绕投资活动的市场服务体系17,(六)居民收入来源结构改变。
工资性收入是过去大多数城镇居民的唯一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结构中,工资、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其他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1985年分别为77%、6.1%、1.7%、0.5%、8.9%;1996年分别为69.2%、5.4%、2.2%、2.3%、13.6%虽然工资等劳动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已下降,工资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比重加大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储蓄、国债、其他债券和集资的利息收入,股票的利息和红利收入,以及其他资产收入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提高18,农民收入来源中,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1991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是,从集体经营得到的收入由66.3%下降为8.4%;从家庭经营中得到的收入由26.8%上升为81.6%其中农业收入从85%下降为64.5%,非农业收入从7%上升为28.2%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生产性收入,但非农业收入比重迅速增长;货币收入比重逐步提高,1978年农民货币纯收入占41.9%,1997年上升到71.8%,以实物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虽有提高,但仍然偏低。
19,(七)经济结构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在地域上,推行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全面铺开的开放战略,经过20多年的实践,逐步打破了旧的地域封闭体系,形成了开放的新增长极 在外贸上形成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大、中、小企业在内的多层次对外贸易格局1979年1998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93亿美元增加到323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贸易依存度),从12%跃升到36%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排序,由1978年的第32位提升到第10位1979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为53.6%,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46%1997年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为13%,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上升到87%20,(八)对外开放打开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大门1992年以前,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建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是外商来华投资的主要方式,以港澳台资本为主体的亚洲资本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5%以上从1992年开始,利用外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资的主渠道,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速,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和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来华投资有了加速发展在技术引进上,19791997年我国共引进技术21575项,合同总金额891亿美元,其规模分别是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的25倍和7.4倍。
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21,从上述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分配及对外经济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已经确立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化,是引起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22,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一)变化的背景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旧的剥削阶级已被基本消灭,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作为阶层的知识分子“两阶级一阶层”的格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后,通过调整政治关系,推进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23,1,调整政治关系: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为几百万“反革命”、“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黑帮分子”摘帽;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予以改正;摘掉了278万人的地主、富农帽子,给以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为被错划为资本家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70万人恢复劳动者身份,一律定为干部或工人;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两航起义人员的政策以及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亲属的政策,宽大释放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下党政军特人员,调整和落实民族政策,等等。
24,2,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由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开放的推进中“三资”企业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公有制经济也在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以及其他国有民营形式随着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队伍不仅仅局限于是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生产者,也有合资合营企业的工人、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雇工等等25,3,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就业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1978年到1993年,在全国社会劳动者构成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由70.5%下降到57.4%,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由17.4%上升到22.4%,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2.1%上升为20.2%这种变化产生的结果是,一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并改变了职业身分,而以工业为主体的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职工队伍有减无增,而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咨询、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服务业和公用事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职工增长很快26,4,在政策上:推行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一部分依靠辛勤劳动的人走上富裕之路,开放的先后所带来的地域区别也在实践中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