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共9页].doc
9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 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⑴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 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4、面镜: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混合之后为黑色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1、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 典型光路FFFF 3、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化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蒸发、沸腾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 放 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①摩擦起电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 正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 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1e=1.610-19C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 e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二、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4、电流的三种效应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6、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三、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分类①电源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化学电池干电池蓄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