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瓜菌核病的防治需知.docx
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丝瓜菌核病的防治需知 ■病原:Sclerotinia scelerotiorum (Lib.)de 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不等1.1-6.5×1.1-3.5毫米,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一般3-15毫米,有的可达6-7厘米,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渐渐绽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或年轻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90厘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10-15×5-10微米一般不产生分生泡子除侵染葫芦科外,还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种蔬菜O-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相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扩散,侵染年轻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头为害柱头或幼瓜。
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3-5月发生多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凹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定植期对发病有肯定影响 ■防治方法: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掌握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准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纳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纳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纳高畦掩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抱子,削减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亩用药1公斤对细土20公斤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
(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准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削减结露,早春日均温掌握在29℃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削减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5)棚室或露地消失子囊盘时,采纳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或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峻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掌握扩展,还有治疗作用 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