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陶渊明与《桃花源诗并记》.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8539284
  • 上传时间:2018-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论陶渊明与《桃花源诗并记》摘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著的《桃花源诗并记》作为其代表作,一千六百 年来争论不休,从李白、苏轼到陈寅恪、唐长孺等人皆对此进行探索桃花源问题因何不 能定论?千古之谜在于:一、桃花源里的居民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二、 “桃花源”是否真实 存在?在哪里?三、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关键词: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武陵蛮人;传闻;关于陶潜的《桃花源诗并记》[1]一文的真实性,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近人陈寅恪 1936 年的《桃花源记旁证》[2]认定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与坞堡类似,并给出详细 的逻辑推理唐长孺则在 1956 年的《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3]中反驳桃花源故事本为 南方的传说,是武陵蛮人的故事,与坞堡并无关系然而二者的论证也不过是两种可能性,论证多为推测,材料亦很不足如陈先生认为桃 花源虽本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但以牵连刘驎之入衡山采药事之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之 武陵和唐先生认为蛮人的故事“事先在荆、湘一带传播”,之后“又流入蜀地”,都不过是 主观的设想正因如此,后来的学者在这条桃花源路仍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桃花源之所 以神秘,未解之疑在于:一、桃花源里的居民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二、 “桃花源”是否真实 存在?在哪里?三、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在这几个问题中,桃花源居民的身份归属最为重要,故首先探讨。

      唐长孺先生认为桃花源居民乃武陵蛮人,他们因受徭役赋役压迫入山笔者赞同此观点 原因是如果像陈先生所说桃花源人避的是前秦之乱,前秦与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太元 年间,即 373-396 年)不远,里面人不致如此惊异另外,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一直处于动 荡,若要避乱,何不早避呢?而在赋役方面,秦的暴政是极为苛重的,贾谊亦认为繁重的 徭役是秦灭亡的主因 《桃花源诗》开头为“嬴氏乱天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不 提战乱而多提徭役又如陈先生所说,坞壁一般有首领率领入山,且坞主与成员是庇护者 与被庇护者的关系,被庇护者需要缴租服役,存在一定剥削压迫而《桃花源诗并记》中 太古之风能如此长存,显然是一种无等级无压迫的氏族社会,成员皆为逃亡难民 “怡然有 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里没有官吏,没有捐税,没有压迫和欺诈,一切只有淳朴安乐 由于蛮族此时大致处于氏族公社末期,内部阶级矛盾尚不尖锐又因为避乱入山,面临山 林未开垦、生产工具和土地条件不足等艰困条件,必然要求通力互助以保证生存,很可能 又恢复公社组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的句子表明桃花源里的土地经过统一规划,田地较为集中,大家一起劳动,这也就是桃花 源人聚族而居的情形。

      关于桃花源人是武陵蛮族的研究,彭伊立、覃武陵在《桃花源记并非虚构—— 论桃花源与武陵蛮》[4]中给了更充分的证明,其主要论据有:(1)公元前 3 世纪秦灭巴后,巴人其中一支,流入五溪成为武陵蛮的先民之一其具 备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人文背景巴人是最早的 稻作文化民族之一,其有着优良淳厚的风俗,文中“便要(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正是 巴文化淳厚民风的写照即桃花源居人是避秦时乱的巴人后裔2)自秦汉起,中原封建王朝在武陵山区均是“古所设县、并无其官”长期实行“以蛮 治蛮”的政策,对蛮酋,以抚为主,只求降服,纳贡部落首领仅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的 头人,不脱离生产 《桃花源记》中的无阶级、无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相处的社会环 境正是当时“武陵蛮”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3)汉朝数次进攻武陵山区,终因武陵山区险恶的地形和气候环境原因失败告还,自此 后武溪山区“蛮夷”民族一直过着相对比较安定、和平的生活魏晋时期武陵蛮聚居区亦有 200 多年没有战争,成了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与外界严重隔离武陵山区腹地是桃 花源的典型原型,这些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一致笔者认为桃花源人除了是武陵蛮族外,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桃花源居民是北人南渡入山。

      魏晋时期北人南渡的两个方向为“东晋南朝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尤 其是深入山区 ”由于桃花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其显现出的秩序井然,民风纯朴和表现出来的相当深厚的农耕文化渊源,与蛮族有一定差 别,然而也不排除文章具有相当程度的夸张性第二个问题是: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在哪里?南朝后期黄闵所著《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引《武陵记》云:“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 之,寻水号曰:‘桃花源’ ,故陶潜有《桃花源记》 ”又曰:“昔有临沅黄道真,在黄闻山 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 今山下有潭,立名黄闻此盖闻道真所说,遂 为其名也 ”[5],即认为陶渊明是根据纪实而非一人虚构写著《桃花源记》 又郦道元《水 经·沅水注》云:“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耸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冠居之,故谓之 夷望也南有夷望溪 ”而《桃花源记》记载的时间是东晋太元年间,即公元 376 年至 396 年间的事,与陶渊明处于同一时代其笔下的太守、武陵渔人、刘子骥均是同时代的真实 人物关于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众家皆认为桃花源是有确切地存在的,所争议的不 过是该地的具体位置。

      陈寅恪先生认为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唐长儒先生对此观点 是否认的,其认为桃花源应在南方之武陵,并引用与陶渊明时代相当的刘敬叔《异苑》中 武陵蛮人射鹿故事及《神仙感遇传》中庾冲关于武陵酉阳县孤山的描述证明1969 年,劳 榦发表《桃花源偶记》[6]一文,亦反对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认为北方干枯的黄土峡谷,与 《桃花源记》 “良田、美池、桑竹之胜”不相宜桃花源地争论的最大难点其实是魏晋时期的 特殊性造成的,魏晋时由于人口的流动带来文化的融合,桃花源里聚族群居式的生活不独 为北方所有,桃花源的传说也可能在南北方同时流行但是不难看出, 《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更有可能是江南的环境这和作者 陶渊明是南方人是吻合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陶渊明的笔锋直指当时的武陵武陵在南方,捕鱼业也更广泛的存在于鱼米之乡的南方现今全国大约有三十几处自称是桃花源原址其中典型说法有这样几种:1、江苏连云港宿城西麓说宿城地处云台余脉,三面高山,一面向海,与外界隔绝, 形成天然坞壁当年陶渊明为镇军刘牢之参军时到过宿城,并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等诗文,其地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2、湖南新化的奉家山说。

      其根据是发现了奉姓人族谱中有先世避秦乱迁徙此地的相关 记载,其后人认为奉姓即秦姓的演变[7]3、湖南常德桃花源说这个“桃花源”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从西晋 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 4、湖北十堰竹山县说此地曾为古武陵县所在地,西汉置,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南 朝梁废;唐初又置,贞观十年又废;而湖南常德的武陵县隋代才设置,相隔千年且该地 与刘子骥所在的南阳较为接近[8]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实指何处,首先必须考证一下“武陵蛮”所处的地理环境笔者较为认 同的是当时武陵蛮存在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即现今的湖南、湖北省西部陶渊明 本人对武陵蛮是十分了解的,其曾祖陶侃生于鄱阳,而鄱阳为当时奚蛮杂居区域 《晋书》 卷六十六《陶侃传》记载:“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在本传末论曰:“士行(侃字)望非 世族,俗异诸华” 《世说新语》更载有温峤骂陶侃为“奚狗”[9]陶侃在西晋时任荆州刺史, 亲自督占过五溪蛮陶渊明祖父陶茂亦曾做过武昌太守,其亲妹妹出嫁武昌程氏,405 年 病故后他还亲自到武昌奔丧,这些都是他进一步了解“武陵蛮”社会状况的有利条件清人蒋维光《游桃花源》写到:“此境何人辟?渊明记一篇。

      ”,认为湖南的桃花源出现 于文章之后此地虽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但它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核 心区域,战争频繁,很难有无阶级、无压迫、无纷争“世外桃源”的社会环境而湖北的竹 山县说也尚未成定论真实的桃花源只有一个,也正因为该疑问无人能解近年来,为旅 游业的需要,全国争相申报桃花源原址的地区如雨后春笋,可谓壮观最后一个问题: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要弄清这个问题, 首先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潜,字元亮,号渊明,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东南)人生于公元 365 年,殁于公元 427 年,终年 63 岁[10]其曾五次出仕,七次辞官,405 年,不为五斗 米折腰而归隐,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418 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写作《桃花源 诗并记》 ,此时,陶渊明已年届五十四,归隐田园达 13 年陶渊明在此背景之下,写下了 梦幻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其用意何在?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还要从其五次出仕, 七次辞官说起1、393 年(东晋太元十八年) ,29 岁的陶渊明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其深感大志难酬, 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田后来州里召他做主簿,他辞不受命。

      2、399 年(隆安三年) ,大约在 35 岁,其充任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桓玄在江 陵筹备篡位的阴谋败露,陶渊明觉得自己“投冠旋旧墟”看错了人,401 年(隆安五年)冬, 母孟氏卒,陶渊明还浔阳居丧从而找藉口离开了桓玄但这次在江陵生活的见闻,使他 了解了“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其晚年撰写《桃花源记》提供了写作题材3、404 年(元兴三年) ,陶渊明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亦看清了刘裕篡权的野心, 失望之下辞官,结束第三次出仕4、405 年(义熙元年) ,陶渊明再次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处任建威参军不久, 刘敬宣上表辞职,陶渊明亦自然离职,第四次出仕的时间很短暂5、同样是 405 年,陶渊明为了生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浔阳郡派督邮至, 其不愿意“束带迎之 ”故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遂授印去职五次出仕未遂的曲折历程,使陶渊明终于认识到“世与我而相违”,写下了脍炙人口《归 去来兮辞》 ,开始田园隐居生活观其一生,陶渊明的性格具有两重性,这与他受到他外祖 父孟嘉和曾祖父陶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陶侃是一位被后人推崇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良臣,其早年当过武冈 令,后又被荆州刺史刘宏辟为南蛮长史,负责荆州少数民族事务。

      亦亲任荆州刺史多年, 死后葬于长沙其一生和荆州、武陵蛮有着许多难解之缘这或许成为陶渊明晚年写作 《桃花源记》生活渠道之一陶渊明一生的品德操守受其曾祖父陶侃影响至深,少年时期 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11]的大志他关心人民疾苦,痛恨战乱,希望像曾祖父 陶侃一样兼济天下,却目睹官场种种黑暗,其为了维护自身气节,最终辞官归隐另一方面,陶渊明自幼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 “行不苟 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12]日 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 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 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 感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又存在着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直至最后,陶渊明“爱丘山”的 素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正是陶渊明退隐后的阅历、遭遇,对君权的不满和愤慨,促 使他写著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诗并记》 其集毕生之见闻,特别是在江陵生活时对武陵山区 武陵蛮的见闻,以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原型,以极平淡质朴形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这个 与世隔绝、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桃花源。

      在第二个疑问中,我们确定了桃花源应处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但是《桃花源记》 的形成还融合了一定的传说唐长孺先生认为《桃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