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的《行香子》阅读解析及鉴赏.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苏轼的《行香子》阅读解析及鉴赏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特别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猛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1)本词上阕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以景起兴,引起下文的抒情探讨,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沉重思量,为下阙抒发不如归去之意做铺垫3分) ②比较反衬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下文人生中为名利劳神吃力做比较,反衬追名逐利的无聊2分) (2)这首词确实流露了词人在政治上的苦闷心绪,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一种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眼里如过眼云烟,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想到远离官场,归隐田园;(2分)但几时归去说明并不厌弃人生,只想功成身退,从中看到的依旧是他的旷达。
鉴赏 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新颖,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自身一人,景仰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肃穆地思量人生的意义月夜的辽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量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探讨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曾在作品中屡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吃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猛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专心思量过的上片的探讨虽然不成能概括开展,却概括集中,已达成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慨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熟悉 下片开头,以慨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熟悉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擅长从困扰、纷争、痛楚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手段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遇那么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貌似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扰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计划立刻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特别敬仰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梦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得志,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分外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繁杂和天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假设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确实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心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优良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探讨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无意擦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体验,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滥用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由这是从生活中悟出人生熟悉,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一致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美好,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冲突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貌似忘掉了人生的烦扰此词虽在确定程度上流露了的苦闷、消极心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备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讥讽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中断议论施行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