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doc
23页『贵州』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 中国侗族历史文化探源原创:贵州 沙滩老鳖正如我不单纯地认为乌江河套一带的酒文化是古代盐道上的挑夫们喝出来的,我也不单纯地认为优美动听的侗族大歌是古代乡民们在山谷中编出来的中国西南地区在商周以后已经边缘化,中古以来都属于边地这种至今依然存留于西南僻壤的东方酒文化和东方民歌文化的桂冠,必定既与古代先民的劳动生活有关,也与某种曾经存在的自成体系的地域文明有关在《夜郎国志》、《竹国夜郎》书稿中我认为,乌江以北、长江以南今遵义、泸州、宜宾、毕节、铜仁一带的乌江河套及周边地区的酒文化,与远古时期的赤帝部族、上古时期的鱼互部族、先秦时期的鳖巴部族、秦汉时期的濮人、后世的仡佬族和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与商周时期的鳖国、秦汉时期的夜郎政体密切相关北盘江上游一带属于战国、秦、汉时期濮人的拓展区域,也是巴文化与越文化重叠的区域汉代的鳖县、符县、平夷县、夜郎县均属于这个部族文化的核心区域,到了晋代分鳖地半为平夷郡(今遵义、毕节、及泸州南部一带),半为夜郎郡(今安顺、六盘水一带)萧梁时期彝部占领该地区,唐末彝部退出原鳖县(今遵义及毕节东部)一带唐末再起的播州杨保族,就是后世的仡佬族。
那么世居今贵州东南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的侗族,其民族文化形成的大致线索又是怎样?一、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东段的四大民系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东段的世居民族可以分为四大民系:巴濮民系、苗瑶民系、彝罗民系、骆越民系濮越混称、夷濮混称,都是夜郎时代部族大团结的结果中原学者从外面看起来西南夷都差不多,所以中古以后的文献当中常常濮越混称或者夷濮混称,当代学者则更加随心所欲地乱称另外,中古以后的文献当中也时常将本地区的所有民族混称苗人许多文献中记载的苗人,并不一定属于苗瑶民系而僚、蛮,属于古代南方民族的泛称,并不特指某族1、巴濮民系巴濮民系世居长江上游一带,即上古鱼互人,商周鳖巴人,秦汉时期的濮人,后世的仡佬族、土家族等战国、秦、汉时期,即夜郎时期,巴濮民系的势力向南拓展到珠江流域,一度影响中南半岛今越南一带珠江上游地区零星分布的佯人(布央人)为其流裔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研究院杨铭《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历史文化渊源》:[土家族自称“比兹卡”,其中“比兹”是名称本身,“卡”等于“族”或”家”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自称中也有带“比”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以及一些带有“鳖”或“别”的地名如“鳖县”等。
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胚氏、“斑子”与班氏、“复夷”、比跻、必际、鼻息、等]公元前4世纪蜀国、苴国、巴子国就被秦国所灭,而已经混同的巴人、蜀人在西南地区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并没有终止,战国秦汉之际夜郎国真实地屹立在中国西南的土地之上,夜郎民系仍然是西南地区的主体民系而土家族的“比兹”,就是“鳖”比兹卡”,字面意思为“鳖族”、“鳖人”,泛指没有汉化的所有巴人鳖巴本为巴濮之一支,巴濮后裔何以泛称“比兹卡”?与夜郎作为最后的巴濮土著中心的历史相关鳖巴是最古老的巴,也是最后挑大梁的巴2、苗瑶民系《舜典》:“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六韬》:“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以服南蛮”汉代刘向《说苑》: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史记正义》:“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即今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带。
三苗者,三毛也,南蛮也,九黎之余、荆楚之先也九黎的范围确实很大,但是大部分民系已经消失融合入华夏民系,三苗是有较为清晰记载保存了更多个性特征的九黎后裔商周荆楚仍称南蛮周成王封季连的曾孙熊绎于楚,所以屈原有“帝高阳之苗裔”,并不代表大部分楚人西周晚期楚国西扩臣服老鳖国等,设置黔中郡,楚人大举进入乌江中上游一带秦灭楚之后,没有汉化的楚人依附夜郎国成为夜郎苗部实际上鳖人和苗人在黔中郡时代已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所以夜郎时代大部分苗部在鳖部之内3、彝罗民系彝部谈指、谈稿等部与鳖部世代联姻今云南曲靖西北汉代有铜濑县,铜濑县有谈虏山,谈虏山出谈指、谈稿、镡封等部谈虏音转铜濑,故有铜濑县彝部实际上居住在乌蒙山东西两面,谈虏山是更早期的一个中枢和源头夜郎时代彝部与鳖部联姻,向南拓展至南、北盘江以南地域彝部杜宇部族在鳖部开明氏之前主宰古蜀国,彝部与鳖部的联姻应始于杜宇部族退回朱缇之时杜鹃啼血之谓也古彝文 《指路经》:“邛都国 为甥所居在左,夜郎国在右,且同亭为国都”又“祖母住靡莫,父住螳螂地,孙住夜郎国撑天立地建国家,多同天生子,管诸多小王国,管天又管地”表明:战国秦汉时代,娄山与凉山实为世代连襟,亦即挑担关系,乌蒙山为老泰山。
《史记》所记夜郎以西靡莫之族其实也是以彝部为大,西汉时代汉武帝扶持滇国为大,以分化西南夷,所以有“滇,小邑,最宠焉”一句在夜郎强盛时代,邛都国、滇国一带都属于广义的夜郎彝部,《后汉书》记载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而不说“西连滇国,北临邛都”,就是这个原因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王正贤《从彝文文献记载探索古夜郎》:“根据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之名是以国君夜郎的名字命名的,分为武米、洛举、撒骂、金竹4个历史时期武米历史时期又分为夜郎、采默、多同、兴和苏阿纳4个历史阶段夜郎时期,夜郎国只是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君长国从国王采默即位开始,以夜郎为首,四周的小国建立起联盟,并与周朝建立了联系采默夜郎统治的联盟有5个成员国;多同夜郎统治的联盟有6个成员国;兴夜郎统治的联盟有10个成员国,其中有7个归其直接统治;苏阿纳夜郎统治的联盟有9个成员国;洛举夜郎统治的联盟有10个成员国撒骂夜郎的盟国有6个,直接统治的邦国有4个;到金竹夜郎时,所统治的邦国达到了39个”在中原文献里,兴就是末代夜郎王在彝族文献里,兴和苏阿纳属于同一个历史阶段这反映:(1)、多同以前很长时期至多同时代,鳖部、彝部都由鳖部夜郎王统属;(2)由于汉朝的介入夜郎联盟成员越来越分散,采默时代5个,多同时代6个,兴和苏阿纳时代共19个;(3)、末代夜郎王的时代,鳖部夜郎有10个成员国,彝部夜郎有9个成员国,且分属两个王。
4)、鳖部夜郎完全覆灭之后,彝部夜郎延续了洛举、撒骂、金竹3个历史时期若干世纪,这和东汉之后彝部重新在云贵高原建立众多邦国的历史相符,而这在中原的文本里已经不称为夜郎4、骆越民系战国、秦、汉时期骆越民系的前身是周代的牂牁、雕题、交趾等国,更前身是四千多年前的象国,象国的前身是敢壮山的布洛陀部族,布洛陀部族是九黎部族的一个支系,是更早期从第一阶梯走下第二阶梯走到第三阶梯的昆仑民系,但是他们保存了更多的个性特征尧舜禹时代南方有象国,文献记载象为舜弟,王阳明《象祠记》记录了明代贵州民族仍然祭祀象舜弟,非舜之弟,反映舜部族与象部族曾经结盟大禹崛起之后象部与鳖部结盟,即所谓巴蛇吞象秦代曾设置象郡,管辖五岭以南至大海牂牁国灭之后,越人余部有勾町、漏卧、漏江等尊夜郎为王,形成越部夜郎公元前111年,汉朝斩头兰、置牂牁,早期牂牁郡治在红水河流域越部的势力范围《汉书》:汉孝昭始元年间“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句町王”公元前27年汉朝斩末代夜郎王苴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汉朝进入夜郎地区之后,鳖部与越部之间存在竞争骆越民系包括今天布依族、壮族等民族。
古代僮家、仲家的称呼,应与东周时期珠江上游红水河流域的牂牁古国有关二、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国与且兰国1、以鄨邑(鳖邑)为中心,东起洞庭湖畔,西到大凉山麓,都是比兹卡,这才是战国、秦、汉之际夜郎称雄西南真正的基本盘清代刘懋森《竹王墓》诗中”半壁河山巴子国,一封印绶汉家恩”,就是我认为以鄨邑为中心,东起洞庭湖畔、西至大凉山麓的汉代巴濮系部族势力概念古之比跻一带,今之毕节一带,也属于濮人世居地,晋代以后才为彝占古之普里,今天之北盘江上游地区,商周属越人世居地,战国秦汉成为濮人聚居地,是巴越文化重叠区域2、夜郎王不仅直接管辖鳖巴系各部族,而且直接统率大乌蒙地区毋虎之邦各部族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巴彝两部族之间的世代姻盟是夜郎氏称雄云贵高原数百年的基石3、三节竹筒的历史记忆与夜郎时代云贵高原东段濮、彝、越三大部族大联盟的历史事实吻合,北盘江上游正是这三大部族势力交融之处竹王与遁水圣母的二元信仰,反映三大部族之间的相互联姻关系是大夜郎联盟的基础4、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其(夜郎)西靡莫之属”,靡莫以东的夜郎国,就是后世史学界所指“小夜郎”的地理概念司马迁记载的夜郎,即小夜郎,主体是巴濮民系。
今毕节东部、泸州大部、遵义全部、铜仁西部、重庆南部一带,即乌江河套大娄山及周边地区,即商周时代的鳖令国,是战国、秦、汉时代夜郎国的核心地区今宜宾、泸州、遵义、铜仁、毕节东、六盘水东、安顺、贵阳、渝南、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属且同国,即小夜郎5、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在蜀郡檄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汉代交趾刺史部在今梧州一带,滇国在今云南中部,邛都国在今四川西昌一带大夜郎联盟及部族势力范围包括今贵州全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和西部、云南东部和中部、湖北西南部范晔的记载,反映整个“大夜郎”的地理概念是大夜郎的地理概念,包含了且兰国的范围6、远古部落,有氏无姓战国时代,夜郎氏以“苴”为姓《华阳国志南中志》:“(夜郎)氏以竹为姓”其实应该是以“苴”为姓苴”与“竹”通苴”,巴人姓氏,南方古音[BAO]英文以“竹”为[BAMBOO],证明很遥远的时代东、西方也有交流中国北方音[JU],南方人又化为[ZU],其实发音很近,也就是“竹”且兰”之“且”,《史记索隐》:“音子馀反”即[ZU]公元前368年,蜀国开明氏占领巴子国嘉陵江上游一带,开明五世封其弟葭萌于此建苴国,都邑名土费城。
而鳖国应龙氏开始形成苴同部、苴兰部等部苴同部就是夜郎国,苴兰部就是且兰国汉朝保留给多同的最后领地名叫且同国,又有且同亭,证明多同以“苴”为姓无疑苴同国即竹筒国,且同亭即竹筒亭苴兰国即竹篮国且兰国,夜郎王近亲或同宗且兰国及附属君长国包括:今天铜仁地区南部、黔东南州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东北部且兰邑为中心多同,大竹筒,大王,竹王,夜郎王多同就是夜郎王,是历代夜郎国王的通称,也专指公元前135年与唐蒙会盟的夜郎王头兰,大竹篮,大王头兰是历代且兰国王的通称,也专指公元前111年被汉朝八校尉斩掉的头兰且同部与且兰部并非平行关系,且同部就是夜郎本部,且兰部源出于且同部,且兰部下属于且同部中世播州杨氏土司与平越州土司就是这种关系,地理空间也差不多,历史确实惊人地相似三、侗族:既是仲家,也是仡佬,又是苗侗族文化是越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的融合侗族是古且兰地区的世居民族侗族主要分布于今贵州东南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西北部侗族的分布与汉代且兰国势力范围大致重叠侗族:既是仲家,也是仡佬,又是苗是越、巴、楚文化的融合是最奇特的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记载:“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观点有四种: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第二种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