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词语赏析.docx
11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词语赏析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1:记叙文阅读(一)(五大考点:内容概括 标题理解 词语赏析 句子理解 顺序分析)考点三: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考点分析】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是“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是指对语言的赏析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中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一是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理解句中加点词的作用中考对词语赏析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xx”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一次的理解9、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技巧点拨】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起修饰限定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量词等。
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三种:一、理解词语的含义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有: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xx一词的理解;某句中xx一词有什么含义?(一)答题思路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2、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3、明确词语本义(日常生活常见、常用义)4、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特别关注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情况5、把握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修辞义、临时义)二)答题技巧1、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概括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句、段、篇中无法概括时,可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概括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二、指出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词语指代义)这类题主要 考查“这”、“那”、“此”等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解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就出来了具体有两种情况:指示代词:确定是远指、近指,还是不定指(“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由近及远,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非指示词语:理解词义,找关键词句,把所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三、词语赏析(一)词语赏析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句中的xx一词用得很好,说说好在哪里3、一位同学认为,阅读时需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他已做了两条批注,请你在画线句中选择两处,补写批注4、结合所给语句,自选角度赏析词语说明:如果没有明确标注具体词语,需要赏析的词一般选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或区别于普通词语,具有自己特色的词)(二)答题思路1、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2、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或人)……的特征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 xx一词,形象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情感叠词:音律和谐;渲染气氛,使事物或人的……特点更鲜明。
拟声词:使描写生动逼真,让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形象写出事物的特点,展现人物的心情 (或情绪)3、修辞角度修辞手法→修辞作用→表达的情感4、感情色彩角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主旨,特别注意褒贬词反用的情况)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如陕西中考试题:解释“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与“固执”同义,这里是来形容父亲的,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赞美父亲,所以这里不能解释为“固执”,这里的“执拗”是贬义词褒用,应理解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深沉、独特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对解释那些“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等特殊用法有很大的帮助5、人物描写角度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三)答题模板1、加点词语的原义为……,这里指……,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2、加点词语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加点词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如江苏常州试题:解释“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此处的“固执”就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栀子花的香气袭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对词语含义的考查经常结合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考,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回答这就要牢记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拟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内容浅显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排比能加强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等四、某个词语能否删去这类试题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中都有涉及解答这类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采用比较法,即去掉加点词语之后句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前后变化写出答案在说明文中,这类题一般考察“大约”、“上下”、“左右”、“之一”等修饰限定词语的作用回答此类题有固定的套路,即先表明观点,再回答原句中为什么要使用该词语(符合实际情况,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等),最后回答出该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一)答题思路1、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2、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3、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二)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删②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突出/限制了……,表现出……的特点)。
③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④所以不能删五、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③答出原词的表达效果比如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准确地表明了某种程度、范围等④换了之后,没有这种交果⑤所以不能换六、某几个词顺序能否调换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等)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③所以不能调换七、从词性角度赏析词语(一)动词和形容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和行为的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形状、颜色、状态的词因此,好的动词和形容词能够鲜明生动地表现景色的特征,展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如《济南的冬天》“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把山尖上小雪的情态写得呼之欲出,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由于动词和形容词多是写人或事物的状态和状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把握两点:一是写清楚动词或形容词所能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二是学会用术语可以用这样的字眼: “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形象逼真”、“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等。
二)叠音叠音词的作用:1、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 之意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叠音形容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特征,而且突出了景物的特征2、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它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3、叠音词在表达人物及作者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当我们用一个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总之,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如果叠音词连用,会有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三)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频率、语气等的词。
所以,在词语的表达效果上,副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赏析现代文词语的妙处的时候,也要把副词列在其中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因为他穷困潦倒,所以不能“踱进屋里慢慢坐喝”,又因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所以就永远穿着那件“几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他在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是“唯一”的一个多余人赏析副词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突出人物形象(用于写人记事)如: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的母亲》胡适)两个“又”字,写出母亲因责罚儿子而使儿子害病的懊悔与焦急;而一个“真”字更是意味深长,让我们体味到母亲除了“教之严”之外的“爱之慈”一个“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一是仅仅听说而已,不一定可靠,母亲却信以为真,这是爱子心切,其心之急可知;二是也不顾讲不讲卫生了,也不管病眼的脏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恨不能让自己代替儿子受苦,这是护子情深,其情之诚可知第二、彰显景物特征(用于写景)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第三 准确说明事物(用于说明)如: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文中加点的副词,恰当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无法确定“旅人桥”的具体建造时间和是不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作者用“大约”和“可能”表示推测;又因为我国的石拱桥虽然多,但并不是到处都有,再者也不都是“惊人的杰作”,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