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解读:对立观点类、微观叙述类.docx
10页初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解读:对立观点类、微观叙述类一、对立观点类【题型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学者认为,认识自然中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应当融入自然之中,融入社会之中,不能躲在一隅做井底之蛙,更不能坠入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于是告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然而,也有人持把心“清空”的生活态度,劝勉人们淡化或抛弃物欲,享受清静的人生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指导】一、精准阅读材料,抓取材料内容重点材料思路:摆事实(学者认为,人应该融入自然和社会)——得启示(告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反向启示(把心“清空”,淡化或抛弃物欲,享受清静的人生二、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材料核心观点 观点一:启示——拒绝成为“空心人” 观点二:反向启示——成为“空心人”三、对比分析,确定文章论点 论点一:唯有清空内心,方可享受清静的人生 论点二:生之为人,绝不可“空心”一世【下水作文1】莫让烦恼困人生北岛有一首名为《生活》的诗,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一个“网”道出了生活的诸多烦恼尤其是物欲横流的当下,来自不同方向的诱惑撕扯着我们欲望的心烦恼随之而来,生命也因此而负累,如何在物欲的生活之网中挣脱呢?我以为,唯有清空内心,方可享受清静的人生清空内心,拒绝外物纷扰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点燃了每个人的欲望之心,谁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超人岂不知,在我们努力成为超人的同时,也被物欲之魔一点点侵蚀着,终究成为功名利禄的奴隶,身不由己成为太多人的无奈人生需要努力,但功名利禄不是我们生命的唯一价值当功名利禄从四面八方撕扯我们的理想的时候,学会拒绝外界纷扰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立场和态度,如此我们才能从心所愿,如此,我们才能不为外物所累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清空内心,适时的给予生命一次诗意的安歇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或许有人说,身在红尘,又怎能跳出三界,与自然、群体、信仰隔离呢?是的,当今物质文明的发达已经让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其漩涡之中,“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要想清空内心,唯一办法就是逃离,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陇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可否认,陶渊明的内心是清空的,不为外物纷扰的但这不是我们清空内心的唯一方式。
古诗云:“小隐隐陵薮, 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 老聃伏柱史清空内心的关键不是我们是否身在红尘三界,关键是我们能否坚守清空的内心莲能“出淤泥而不染”,竹能空心而迎风霜雨雪,何况人呢?清空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禅宗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在尘世,难免为物欲所扰,真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进是退,全在心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想,若能清空内心,进退必然无忧,进,不以物喜;退,不以己悲正如庄子所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更如鲁迅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如此,人生才不会为物欲所累,生命也会在物欲横流中寻得一方净土这时,我们才能真正静心感受生命赋予每个人的唯一意义,诗意才会在我们清静的栖居中泛开涟漪海子有诗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世界是美丽的,唯有清空心房,才能更好地安放生命,如此,幸福才会如约而至心灵需要清空,人生需要清静下水作文2】莫以空心负生命生之为人,源于自然,立于社会,长于群体,赖于信仰否则,必是失联之人,身如不系之舟,心似洞空之木,生不知为何,死不知为何。
仔细想来,如此人生,何其悲哀!故曰:生之为人,绝不“空心”一世关注自然,怀天地之心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人,立于天地之间,脱胎于自然,自应依乎天理,顺乎地道,与自然相和相谐,让山有色,水有清,花有香,鸟有声如此,人生于世,必是多姿多彩的倘若逆天而行,牺牲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攫取经济效益和物质生活,试问:如此幸福如何长久?如有一日,人类被污染裹挟,生命如何善终,人生又何以灿烂?心怀天地,尊重自然,是人类生存之道,亦是人类生生不息之道关爱群体,怀责任之心何谓爱?基督释之以博爱,佛陀释之以慈悲,儒家释之以仁爱单以人论之,必能关爱群体,如孟子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范仲淹一样“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张载一样“为生民立命”……或许有人说,禽兽亦有爱,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不是如此?我以为禽兽之爱,仅在血缘之间,而人之爱更在血缘之外,近可友睦亲邻,不迁怒;远可仁爱他人,不仇怨其背后的支撑是责任细想,人因爱而成家族,因家族而成族群,因族群而成民族,因民族而成国家,因国家而成社会。
其中若无爱,何以亲之?若无责任,又何以系之?习近平同志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此言得之关念信仰,怀敬畏之心古语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而万物以天为信仰,人以祖为信仰人之为人,贵在不忘本,并能以敬畏之心遵之伏羲画八卦,皆因其敬畏天地;人能关爱群体,皆因其敬畏生命凡敬,必能尊之顺之;凡畏,必能守之约之故孟子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之共产党人深以为诫,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有今日中国之和谐兴荣之景象若无信仰,人之一生,必是无形之水,无舵之航,随遇而安,苟且终生如此,生命何其悲也!更遑论国家天地乾坤,刚健与贤生并举:刚健以自强不息,贤生而厚载万物得幸为人,自当身行万里,眼观六路,心盛万物:关注自然,心盛天地;关爱群体,心盛责任;关念信仰,心盛敬畏如此才能走出人生的质量,活出生命的价值生之为人,切莫空心虚度!二、微观叙述类【题型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指导】一、阅读、分析材料1.核心事件:加强对战机的防护2.相关方:英美军方;统计学家沃德;决策者(潜在信息)3.解决方案:(1)英美军方:解决办法——加强弹痕多的地方原因——调查了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2)统计学家沃德:解决办法: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原因:弹痕少的部位受到重创,战机很难返航4.结果:决策者采用统计学家沃德的方案,事实被证明是正确的二、立意方法(一)由果溯因法1.提出质疑:决策者为什么会采用统计学家沃德的方案,沃德方案为什么是正确的?2.原因探究:(1)统计学家沃德方案正确在哪里?“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理性分析;系统思考;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力排众议”——拒绝盲目从众;自信;实事求是2)英美军方方案错在何处?“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主观判断;经验为先二)关键词句法(1)“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主观判断,片面分析,经验为先等(2)“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分析;系统、全面思考等(3)“力排众议”——自信;不从众;坚持真理(4)“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三、立意(一)英美军方角度1.眼见不一定为实;2.生命安全不能全凭主观判断;2.科学拒绝经验;3.警惕“注意力陷阱”;4.认识偏差(二)统计学家沃德角度1.现象与本质;2.拒绝盲从;3.科学求真;4.理性之光;5.系统思考的魅力;6.坚持真理;7.自信之源(三)决策者角度1.正确决策的重要性;2.相信科学的力量【下水作文】“山中人”论苏子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理趣实在如茗之入喉,回味无穷,历千年而不落伍难耐时人多喜“入境”,好居山中,一叶障目而不自知也身入现代,唯科学至上科学之精神旨在求真,认真,而要得科学之真,唯登顶科学之峰,方可识得“庐山真面目”故曰:学者,当做科学之真人做科学之真人,当备具科学精神常言:眼见为实自古认识世界或凭主观臆断,或凭经验积累,或凭道听途说然世人不知眼睛多会欺人,故有经验仍能骗人,主观经验更是难经推敲唯凭科学之精神当能识得真理至此,不禁有人会问:何谓科学精神?余以为,兼具批判之思维,探索之魄力,实证之态度,求真之品质乃为科学精神然社会之发展,技术之发达,物质之丰富,文明之进步,思想之多元,使得世界愈加复杂难辨身在现代,若无现代之思维,难免成为“山中人”,被诸多表象、伪真包围、束缚,做出错误判断。
唯科学精神是黑夜之眼睛,以光明之力冲破、驱散一切黑暗和迷雾,换得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故曰备具科学精神,方能以新思维立世、立业备具科学精神,需突破思维定势,拒障目之叶昔东坡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世界之大,似乎从无定势,奈何人又渴求定势,故将一切世界之真名之曰规律和真理岂不知,日月盈昃,河川流逝,昼夜代序,四季轮回皆是因变而生,何来永恒之定势,又怎能以唯一或众人认同之说而统之?牛顿之定理固然真理,若遇爱因斯坦之相对论,岂不谬哉?由此可见,人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突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传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推翻多数人,如顾颉刚一般,如伽利略一般,如沃德一般去检验真假、辨别真假、确立真假如此,我们才可以如王安石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俯瞰“千寻塔”,聆听鸡鸣之声,拥览日出之盛景突破思维定势,力践科学之旨,行激浊扬清之道西方大哲马克思曾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沃德力排众议是践行科学精神、登攀科学山路之举,伽利略比萨斜塔之试验是践行科学精神、登攀科学峰峦之举,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亦是践行科学精神、登攀科学峰峦之举……纵然不能如此,但也应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人格,为真理奔走呼号,让真理不被埋没、遗忘。
由此,思维方能泉涌,科学精神亦能不绝陈寅恪先生《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科学之峰峦没有峰顶,故需后人能以前人为梯,以叠罗汉之势,不断攀登,代代“会当凌绝顶”,一览山之全貌、真容如此,科学精神才可生生不息学者,莫恋山中盛景,高处更有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