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中政治 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1 新人教必修4 (2)(通用).ppt
32页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A、什么是真理,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真理都是具体的,C、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认识具有反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C、认识具有上升性,2)谬误的含义,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什么,2、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2)如何理解: 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会受到权利、地位、金钱的影响如黑板是黑的,它不会权贵说来了,黑板就会变成白色的了,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因此,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正是因为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注意,例如:“万有引力”是规律,是客观的对“万有引力”的正确认识即“万有引力定律”是真理,3)为什么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思考: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明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真理是有条件的,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睛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她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说完,又悲悲怯怯地哭了起来,前苏联的 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 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 理论,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变为谬误,1,判断: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真理的具体性要求我们:主观与客观要做到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探究47页,例二,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三角形内角和一定是180度吗,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例如牛顿在经典力学中所揭示的 “万有引力定律”是关于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中的规律的真理性的认识,如果把牛顿经典力学定律运用到量子力学中的微观物体和高速物体的力学研究中去,这显然是不行的。
即它只能在研究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中适用,超出这个界限它就成为谬误再如:平面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而凹面小于180度,凸面大于180度,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是再向前走一小步,或者说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2、 真理都是具体的,即真理和谬误可相互转化,3、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1)区别: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在:真理是具体的,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从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孤立出来,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表现在: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人们可以在纠正谬误中获得真理,4、结论: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而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是相对的,注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七位遇难宇航员,航天飞机的残骇,航天飞机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是1996年11月19日起飞、12月7日降落的哥伦比亚号,历时17天1 5小时53分钟,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空飞机发生空难,机上7人全部丧生,哥伦比亚号失事后,应该怎么看待航天技术呢,人类掌握航天技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认识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出现挫折是难免的由于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应在挫拆中找原因继续探索,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条件的限制,1)为什么?)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会受到客观(?)与主观(?)的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2)是什么?)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对宇宙星球的探索,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至今己有半个世纪,成功和挫折是互存的,例如,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1965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 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原因,2、认识具有无限性(P49,1)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2)人类(主体)是世代延续的 (3)社会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3、 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A、什么是真理,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真理都是具体的,C、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认识具有反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C、认识具有上升性,习题,从“实践认识”和从“认识实践”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有条件的,D,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三个“零增长”;日本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生的真理性认识。
这说明 A认识无限性、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B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是惟一的 C由于观念、能力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D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A,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说明了 A十六大的提法是错误的,十七大的提法是正确的 B真理具有多样性 C认识具有上升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C,考点:(理解)真理的含义 判断: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能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真理必有用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2)但有用即真理的论断却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东西,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3)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应通过实践检验它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看它是否对人有用有用即真理的论断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考点:(理解)真理的含义 判断: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真理 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真理少数服从多数”是一个组织原则,与认识论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当多数人的观点被实践证明是错误时,多数人就会放弃原有的意见 判断: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2、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真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4、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就能完成 5、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6、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