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危机介入模式探析.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灾后危机介入模式探析 灾后危机介入模式探析 张甜甜(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2022-7-18 16:43:27 来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摘 要:突发灾难给民众造成物质财产损失也让人们面临亲人离去、肢体残缺的现实对灾区民众的接济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也要时他们举行情感关切和心理,赋予精神上的抚慰本文通过对危机介入理论的阐述及灾区危机介入可行性分析,试建构灾区危机介入模式,借以供给专业心绪疏导,缓解人们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提升人们抗拒风险的才能 关 键 词:灾难/社会工作/危机介入/心绪疏导 引言 山洪、地震、海啸等灾难使人们变得恐慌而脆弱,瞬间消散的宁静生活,顷刻瓦解的生存家园让人们面对的是一片狼藉的灾难现场,而转瞬间亲人的阴阳相隔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悲伤,精神趋近奔溃的边缘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然苦难或重大突发事情之后,约30%-50%的受灾人群会展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实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会扶助病症得到缓解;而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后,20%的人可能展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
[1]如今,对于灾区人们的接济不单停留在解决人们的饮食冷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头关注灾后民众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提防人们的心理压力的排解,释放灾后负面心绪,可以扶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重建家园,持续追求幸福的生活 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进展,危机介入理论因在短期内实时有效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治疗人们的心绪失衡而开头受到广泛关注危机介入对大片面人来说仍是一个新兴理念,人们在实践中只是依据所掌管的理论学识来指导和探索 概括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系统的模式参照,对于突发灾难的处理更缺乏充分打定本文拟通过对危机介入理论的梳理,借鉴相关危机介入工作人员的前线阅历,试提出对体验灾难民众心绪疏导和心理康复的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及危机介入的内涵 危机介入这一概念和理念已广泛运用于政府和企业,主要是指在面临突发事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时,该理念和方法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和内涵予以明确,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灾后危机介入应用模式的建立 (一)危机的界定 危机的概念最早由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和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在20世纪40年头和50年头提出。
所谓危机指的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碎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展现的心理失衡状态[2]在社会工作中危机被认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变更,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维持自动平衡状态,当这种状态被某些事情、变故打乱,原先的应对方法不再起作用,人们变得无助而脆弱时便产生了危机对待危机需要有合理的熟悉,危机由个体无力处理内心压力或外在事情引起,反映的是当事人的认知阅历而非病态危机是暂时性的,有特定进展阶段,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危机包含了危害也蕴含着机遇,人们解决了问题也就相应地获得了进展 (二)危机介入的内涵及原那么 心理学家G. Ca-plan从1954年开头对心理危机举行系统研究,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危机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又称危机干预、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供给有效扶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3]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危机介入是一种理论模式和实务方法,辅助生者在短期内减除危机障碍和促进生活适应才能,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类似问题的发生。
社会工在举行危机介入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问题的严重程度、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才能及社会支持系统其主要目的一是制止案主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扶助案主恢复和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才能,以达成助人自助的目标 在举行危机介入时需遵循确定的根本原那么:(1)实时处理突发性事情造成的危机需要社会工实时接案、实时处理,尽可能裁减服务对象受到的伤害2)限定目标危机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应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目标上3)输入梦想面临危机的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的状态,所以在介入的过程中应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梦想,让案主有变更的动力4)供给支持社会工需要充分利用案主拥有的周边他人的资源,如父母的关切、挚友的支持等,为案主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网络5)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扶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6)培养自主才能在危机中案主自主才能有所下降,社会工整个危机介入过程扶助服务对象巩固自主面对和抑制危机的才能[4] 综上所述,人类在面临突发大灾难后,其生理、心理都将受到极大的打击,短期内自身难以恢复,救灾专业人员尤其是社会工将危机介入模式引入灾后救援中,是对灾民的巨大扶助。
二、灾后危机介入可行性研究 自1906年美国全国救生联盟于纽约设立第一所自杀防治中心后,社会工就开头用危机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的原那么辅助危机面临者在西方兴隆工业国家,危机介入理论进展至今将近有10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片面,干预技术已趋于系统和成熟[5]1974年,美国将危机介入模式引入社会工作服务之中,并在社工领域推广此模式不难察觉,国外兴隆国家对“危机介入”模式已有相当成熟和丰富的实践和阅历了但是在我国,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危机介入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机干预是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市情谊宾馆特大火灾,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山崩、地震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情发生时,个体体验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要挟等,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猛烈的回响,主要表现在心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变更上,这些变更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这时假设不实时介入,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还会展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甚至有自杀念头。
[6]一般处境下进入灾区的志愿者和心理工对体验灾难的民众供给的是情感上的抚慰和心理上的治疗,而社会工具有专业的学识背景,运用沟通支持干预技术,不仅赋予人们情感上的疏导,更提防的是对案主潜能的开发和资源的整合 危机介入的策略有主动倾听并热心关注;供给疏泄机遇;解释危机的进展过程;赋予梦想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留神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三、灾后危机介入模式的探析 对于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举行危机介入需要做到快速深入、有条不紊地举行,否那么将适得其反所以救灾人员对灾后危机的应用和步骤务必心中有数,做到有章可循,方能达成预定目标 (一)实时探索优先服务对象,得志灾民根本需求 在灾难发生后,社工人员首先应实时接触受灾民众以赋予他们根本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创伤在灾难中一片面人能够逐渐地调理自己的心绪,有的人凄怆过度,精神趋近失常,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工举行直接地面对面的心理干预但社工有限的人力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得志众多需求,为此可以将服务对象划分需要救助级别,先在这些民众中探索最需要服务的对象,以挽救生命为首要目标,有次序地开展危机介入工作有的学者将需要干预及宣传教导的灾区民众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其次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治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治人员,其他救治人员)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其次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第四级人群:后面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7]由政府部门推举救助对象可以缩减时间,同时可以从各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中收集信息,探索需要优先服务的对象,将灾难造成的后续损失缩减最小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