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引导式教育(5)PPT课件.ppt
67页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引导式训引导式训练练香港耀能協會香港耀能協會 賽馬會賽馬會-方心淑引導式训练中心方心淑引導式训练中心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n n把握引导式训练的基本理论把握引导式训练的基本理论n n把握儿童的基本运动模式把握儿童的基本运动模式n n熟识引导式训练的临床应用熟识引导式训练的临床应用n n明白引导式训练的进展史明白引导式训练的进展史2.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引导式训练概述n引导式训练的基本理论n儿童的基本动作模式n引导式训练实施方法n临床应用3.一一 ,概,概 述述 引导式训练疗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法或集团指导疗法,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消遣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爱好及参与意识; 近年来,发达国家将幼儿园,中学校文化课训练和康复训练融为一体的引导式训练模式,深受家长和社会的欢迎;在欧洲,日本,美国及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盛行; 4. 通过引导员不断地赐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应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科学的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成效;同时将运动,语言,懂得,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使患儿在德,智,体,个性气质培育和行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复和进展; 5.引导式训练起源 1945年二次大战终止后,一位匈牙利医生,彼图教授 (Professor Andras Pet) 带着十四名脑麻痹,在布达佩斯特殊训练学院一设备简洁的地库,开头实现他对这些儿童的一套特殊的康复理念;当时医学界对脑部受创带来的种种症状,尚未完全明白,身为医生的彼图,却以他个人对神经学,心理学,训练及复康等领域的学问及体会,提出不能单靠医疗的方法,处理脑麻痹儿童的问题的见解;透过教导这些儿童及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具体体会,彼图教授创立了一套结合训练学,心理学及运动学的训练与复康系统,他把这系统命名为引导式肌能教学法 ,后被称为引导式训练;6. 面对脑瘫儿童的机能障碍,专业医疗及复康人员,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有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机能障碍呢.而彼图教授却会问:孩子可以怎样自己克服这些障碍呢.引导式训练强调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去学习找出及把握解决困难的方法;彼图教授亦指出孩子每天要学习的课题不单只是ABC,仍要包括坐便盆等生活每一小节;这套以生活为基础,以激发儿童学习动机为目标,以统整复康与训练为方法的系统,在脑瘫儿童的服务中独树一帜; 7.1945年自己组建了引导式训练争论所,1948年得到政府资助,1950年由政府出资建立了引导式训练争论所,1965年建立了2年制的短期高校,1968年转为4年制高校;引导式训练的进展8.二,基本理论二,基本理论 (一)引导式训练的概念体系(一)引导式训练的概念体系引导式训练体系(引导式训练体系(conductive education conductive education systemsystem)这一名称中,侧重是训练这一概念,)这一名称中,侧重是训练这一概念,所说的引导式训练,就是要通过训练的方式来所说的引导式训练,就是要通过训练的方式来改善或复原功能障碍者的反常功能改善或复原功能障碍者的反常功能 ;引导式训练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出所要达到的目标引导式训练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出所要达到的目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各种功能动作的机会,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各种功能动作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障碍者本人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障碍者本人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即通过其他人的另一方面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即通过其他人的引导,诱发与训练,达到学习,把握功能动作引导,诱发与训练,达到学习,把握功能动作,主动完成的目的;,主动完成的目的;9. 想达到想达到目的目的预想的预想的目的目的意识化意识化指令指令10. 1.正常功能 正常功能就是为了满意爱护个人的生理的及社会的要求的才能;依据年龄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的生理的及社会的要求也不同; 2.反常功能 反常功能指的是正常功能的缺如,反常功能者不能满意一般人在相应年龄所达到的各种要求;11.3.适应才能 适应才能可使人类具有正常功能的特点,使个人的一生在很大的范畴内能顺应各自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的适应与进展与一般适应才能的进展紧密相连,这种适应才能由神经系统来调剂;功能正常者有良好一般适应才能,功能障碍者的一般适应才能低下或停止,从而导致功能障碍者在各个方面的适应和学习发生困难,有的成为不行能;12.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障碍障碍患儿与同龄儿比运动功能落后,使学习适应才能下降;引导式训练就是要使患儿的学习和适应才能得到提高,进而改善反常功能;13.(二)引导式训练的原就1.以孩子需要为中心2.引导鼓励孩子, 自己解决问题3.通过疗育促通,建立有效功能4.具体把握情形,促进全面进展5.训练循序渐进,制造合适环境6.工作尽职尽责,具有团队精神14.引导式训练的最终目的: 是改善反常的功能使之趋向正常,是对功能障碍者综合的康复手段,是提高患者对生物学的,社会,的适应和学习的疗育体系; 15.n引导式训练的方式n引导式训练是由引导者制定一些课题,设定肯定的方式诱导患者完成;n如:患者完成喝水这一课题时n欲喝面前放水杯伸手到杯握杯,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手握住杯时终止,n下面的一连串动作是:n杯拿到口边水入口咽下;n这些动作中每一步都是一个课题;16.(三)正常儿童的基本动作模式“基本动作模式”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痉挛协会顾问物理治疗师爱丝德.葛顿与他人合作共同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全部的动作都有一个基本的模式,这一动作模式保持下去,爱护生物的,社会的要求才能得到保证;脑瘫患儿在基本动作模式上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在引导患儿学习某课题时,必需运用基本的动作模式;17.u15个月的正常儿能完成以下动作模式:抓握或紧握自己的脚;伸展手肘;髋关节的屈曲活动;固定身体某一部位去活动其他部位;在正中线内活动,包括头的掌握及对称 ;1,正常的儿童18.n6-8个月的婴儿已会坐,小儿从仰卧位能使自己的身体旋转90,转为垂直位后坐起;在坐位上同样可以见到髋关节屈曲,肘关节的伸直,两上肢去支撑身体 19.n9-10个月,此时小儿的身体再次旋转90;成为四点支持位和高爬位,并将为自己拉起站立做预备;在这时期同样需要髋关节屈曲;双肘关节的伸直支撑身体;进行四爬或高爬时有一个肢体在活动,而其余三个肢体固定于身体支持面上;另外,孩子的双手和双脚以及躯干都要在中线上活动,这样才能使四爬和高爬活动得到保证 20.正常儿童基本动作模式21.22.23.24.n在小儿各阶段的运动发育中,髋关节的屈曲活动是特别重要的过程,假如因某种缘由髋关节不能充分屈曲,就会影响小儿抓自己的脚,影响坐位或四点支持位和高爬位的姿态的取得,这样就影响了小儿的运动发育;25.n反常的运动模式n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模式与正常儿童的“基本动作模式”相反,脑瘫患儿的抓握才能较差,重者不能抓握,或有的能抓住物体而不会放松; 固定身体才能差,不能独立的活动身体一部分而同时又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活动,向前方取物时肘关节不能伸直,即使肘关节能伸直而髋关节也不能同时屈曲来达到活动的目的;2,脑瘫患儿26.n强化的运动发育模式n 英国痉挛协会的学者提出:引导员在指定课题时又有目的,应依据基本的运动模式,学习基本运动模式的过程就是学习正常运动的过程过程;2,脑瘫患儿27.几种基本动作模式-坐位至站起课题28.几种基本动作模式-步行课题29.几种基本动作模式-起床课题30.几种基本动作模式-更衣,排泄课题31.几种基本动作模式-更衣课题32.几种基本动作模式-玩耍课题33.几种基本动作模式-抓握及向中线发育课题34.几种基本动作模式-课堂及幼儿园课题35.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的基本运动模式n不能很好的掌握头部,在中线内活动困难.当他坐在椅子上,因髋关节不能充分屈曲,而显现双臂向后屈曲,两脚悬空,足,臀,手都不能固定脑性瘫痪患儿正常儿童36.37.三,引导式训练实施方法 1 1,小组形式,小组形式 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班,分班方法是按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班,分班方法是按疾病分型,如脑性瘫痪者分为痉挛型,手疾病分型,如脑性瘫痪者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运动失调型等班;或者按病情足徐动型,运动失调型等班;或者按病情轻重,分为重症班,轻症班等;仍有如按轻重,分为重症班,轻症班等;仍有如按年龄,障碍类别,学习程度,表现水公平年龄,障碍类别,学习程度,表现水公平分组方式;分组方式; 每班每班10-3010-30人,每班配有人,每班配有3-53-5名引导者名引导者;38. 2,引导员引导员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一个训练者,利用训练学的原理帮忙孩子达到预定的目标,其次是类似于护士的角色,进行轮班制的工作,从而保证了有障碍的孩子一天的活动始终是一个不间断的引导系统;引导员像是一个乐队指挥,对活动小组起整体的和谐作用,使小组的步调一样;引导员是一门全面而多元化的专业人士,他结合了医疗训练,治疗以及心理所供应应弱能儿童的功能;39.3,实施程序(1)制定课题:主要内容包括:言语训练,粗大运动训练(床上,卧位,坐位,步行),手的精细动作;日常生活动作课题;文体课,模拟外出购物,学习预备等课题;(2)课题预备(3)课题实施40.4,引导式训练接受的用具(1)床 带竖条板的床是引导式训练中重要的促通工具,竖条板简洁抓握,可用于床上课题和坐位站起的课题,这样的床便于孩子学习上下床,借助于握持竖条板的力气滑下或逐步地上床;床头带横杆的床可供孩子在卧,坐,站立时抓握,可用于下蹲,站起的课题,也可用于就寝;41.(2)木箱 应用各种高低不同的木箱,孩子坐位时脚下要放木箱,从床上滑下床时也要放木箱,其目的是使孩子有坐位姿态正确与否的意识化,双足着地时正确姿态的意识化;42.(3)梯背椅 孩子站在椅背后用双手抓握椅背横木,能促进上肢肘关节伸展,也可练习抓握与松手,这时假如举起上肢可以学习站立; 两椅之间可进行步行训练 ; 椅子下面都钉上光滑的木板,孩子可推着它练习步行, 在梯背椅子上由底向高逐步抓握横木,使孩子学习到上肢上举;43.(4)木棒 木棒,套圈等各种玩具,用于两手或单手抓握木棒抑制不自主运动,如两上肢瘫痪程度不一样的患儿,两手握棒使较好的一侧肢体带动较差的一侧肢体;44.(5)其他 双耳杯能促进腕关节背屈抓握,双手抓握抑制不自主运动等; 球有助于两手同时运动及腕关节背屈等;绳子,步行平行杠,在拉好绳子或步行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 ;45.5,引导式训练小组活动彼图教授利用小组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社会交往: 动力: 留意力: 安全: 重复和强化 ;46.47.6,促进引导式训练的方法 引导式训练的促进是通过训练学的方法,对功能障碍的儿童赐予救济,引导,帮助他们学习,获得功能并会应用;方法主要有:(1)节律性意向(2)促进相邻肌群(3)意识引导动作(4)加强沟通48.(1)节律性意向 n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训练接受的一种利用言语来调剂行动的诱发技巧之一;n意向:既是要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和动机n节律:指动作的节拍 所表达的意向 内部语言模式的形成 动作模式的形成 例如: 意向 节律 我把手伸直 1.2.3.4.5 我把手伸直 伸直,伸直 49.n节律性意向的优点: 可增加听觉才能 可训练语言 帮助小组活动 有利与孩子集中留意力50.7.诱发技巧 引导式训练重点强调如何使用全部的诱发技巧来达到有意识的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引起孩子的活动以及帮忙他们进行主动和有目标的活动,以刺激孩子性格的逐步成长;包括:n n头口诱发头口诱发n n视觉诱发视觉诱发n n触体诱发触体诱发n n情感诱发情感诱发n n社交的诱发社交的诱发51.8,习作程序 引导式训练不是一个运动程序,它把必要的生活技能作为一个习作进行练习;引导员对习作认真分析,把每项习作分解为很多单一动作,每次教给患儿一个动作,最终再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构成必要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