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管理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分析及互译方法.doc
4页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分析及互译方法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分析及互译方法是小柯论文网通 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分析及互译方法是篇 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分析及互译方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 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 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品牌名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别:取 材来源不同;音节数目不同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了英汉品牌名称的互译的方法[关键词] 品牌名称 差异 分析 互译方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是一个巨大 的潜在市场,大量的外国商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的产品也不会示弱,会积极开拓海 外市场,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成功 地翻译品牌名称,把它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使他们认可、接受,并激发其购买相关 的商品,成为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要想成功地对品牌名称进行英汉互译,应先了解英汉 品牌之间的差异。
一、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分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所处文化的差异,英汉品牌名称主要有两个方面差异:一是取 材来源的不同;二是音节数目的不同1.英汉品牌名称的取材来源不同品牌名称的取材来源一般分为普通名词、专用名词、缩略词和杜撰的词汇英汉商 品的品牌名称都使用普通名词,但在专用名词的使用上表现为不同的倾向,即:英语品牌 名称倾向于使用人名,较少使用地名,而汉语品牌倾向于使用地名,尤以名胜风景地名居 多目前中国较著名的品牌名称中,取材于人名的虽然有一些,如:“张小泉”(剪刀) 、 “李 宁”(运动服) ,但所占比例很小而取材于地名的汉语品牌名称比比皆是如:“北京”(吉 普) 、 “青岛”(啤酒) 、 “九华山”(啤酒)等等相比较而言,英语品牌名称中,取材于人名 的,尤其是公司创始人或产品的发明者名字的品牌名称非常多,取材于地名的商标品牌名 称较少如“Goodyear”是为纪念硫化橡胶发明人 Charles Goodyear 给一种轮胎起的品牌名 称 “Boeing”(飞机)取自于该飞机创始人 William Edward Boeing 的名字究其根源,由于 儒教的影响,中国文化重视个体与周围群体的协调关系,强调群体观念,不提倡个人主义。
所以中国人给产品确定品牌名称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选用地名,尤其是自然景观名称,而 使用人名的却寥寥无几,使用人名作为品牌名称有标榜自我之嫌与中国文化观念相反, 西方文化侧重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英美人来说,使用人名作为品牌名称,突出了个人价值,也更有效地保证商标品牌的独占性,使其不易假冒、模仿其次,英语品牌常使用杜撰的词汇,突出语音,如“Kodak”(胶卷) 、 “Pepsi”(饮料) ; 汉语品牌从不使用杜撰的词汇,总是利用现有词汇,并注重语义的表达,主要原因在于英 语文字是完全依据语音的任意性符号,音素组合的任意程度很大,对语义表达的依赖性很 小而汉语文字的理据性很强,对语义表达的依赖性很强,在词的组合构造中产生对词的 语义限制所以,英美人常常杜撰一些词汇作为品牌名称,不表示任何含义,只求新颖独 特,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另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英语品牌名称中有缩略语,而汉语中则没有如: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3M(Mimm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2.英汉品牌名称的音节数不同英汉品牌名称的另一差异是音节数目的不同。
由于现代汉语具有“双音化”倾向,汉 语品牌名称大多数由两个音节组成如“厦新”(电子产品) 、 “美的”(电器) 、 “美菱”(冰箱) 、 “春兰”(空调)等,均是双音节词英语品牌名称在组成音节上没有任何约束和规定,少 则 1 至 2 个音节,多则 5 个或 5 个以上音节,表现出较大的任意性二、英汉品牌名称互译方法了解了英汉品牌名称的差异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英汉品牌名称互译1.英文品牌名称的汉译英文品牌名称汉译时,应注意使译名生动醒目、独特新奇、有实义,诱导大众在联 想中加深印象,加深记忆,从而唤起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1)谐音取义法用谐音取义法翻译过来的品牌与原品牌的语音部分相似,又非严格准确地按照音译, 而是取与原品牌发音相近的谐音,译成有好的联想意义的词,诱导译名接受者做出种种联 想或遐想例如“Benz”(轿车)译成“奔驰”、 “Budwiser”(啤酒)译成“百威”、 “Desis”(农药) 译成“敌杀死”,这些汉译名既符合汉语双音化倾向,又与汉语重视语义表现的倾向不谋而 合2)直译法直译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法根据原品牌的含义,再现原品牌的信息与效果对那 些采用普通英语词汇的品牌名称,可以直译,如:“Crown”(汽车)可译成“皇冠”、 “Crocodile”(皮具)可译成“鳄鱼”、 “Orient”(手表)可译成“东方”等。
但要注意,直译过来 的汉语品牌名称,要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3)照搬法缩略语可以作为英语品牌的名称,它们本身很简洁,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以照搬, 无须再译如:“IBM”、 “3M”等2.汉语品牌名称的英译在翻译汉语品牌名称时要力求读音独特醒目,生动鲜明,给外国消费者留下深刻印 象,激起其购买欲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方法:(1)音译法英语品牌名称注重的是读音,所以音译法是汉语品牌名称英译的一种重要方法英 译时,可采用两种音译法一是按照汉语拼音,以下两种情况可以用拼音法:①以产地命名的汉语品牌名称, 如“北京”(电视机)可音译成“Beijing”、将“青岛”(啤酒)可以译成“Qingdao”汉语的地 名在英语中一直是以汉语拼出现的,英语消费者已比较熟悉②以人名命名的汉语品牌名 称,如“李宁”(运动服)直接译成“Li Ning”、 “郑明明”(化妆品)译成“Zheng Ming-ming”二是对纯粹的拼音法进行改进:①用汉语拼音的变体或者符合英语拼写形式的拼音来进行翻译这类词多是杜撰出来的,在英语中无具体的意义如:“康佳”(电视机) 、 “格 力”(空调器) 、 “新科”(电器) ,分别翻译成“Konka”、 “Gree”、 “Shinco”。
这些词属于臆造词, 但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做品牌名称②在翻译时,选择英语中现有的有一定意义的 词例如:“乐百氏”(饮品) 、 “捷安特”(自行车) ,分别翻译成“Robust”、 “Giant”2)直译法英汉品牌名称中都有普通词汇,可以按字面意思直接英译,但必须在综合考虑文化 差异、宗教差异、价值取向差异等因素,确信无负面影响下,才可以用直译法如:“杉杉” (西服)译为“Firs”、 “双星”(运动鞋)译成“Double Star”这些翻译过来的品牌名称通俗易 懂,简洁明快,符合英语品牌名称的特点 (3)剪拼法剪拼法是对原有的两个词进行剪裁,拼凑,创造出新词来表达汉语品牌名称这种 译名构思新颖独特,寓意深刻,联想丰富,能够引人入胜,起到有效传播商品信息的作用 如“新飞”(冰箱)译成“Frestech”,是由“fresh”和“technology”裁剪拼凑在一起的,使人一看 商标词便知该商品的功能 “金霸王”(电池)英语译名为“Duracell”来自“durable”和“cell”, 比喻该商品的电量充足,工作时间长4)缩略法英语品牌名称中可以用缩略语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另辟蹊径,采用拼音首字母缩 略。
如:“惠泉”(啤酒)译成“HQB”、 “矛盾”(洗衣粉)译成“M&D”另外,还可以把汉语 品牌名称先直译过来,然后采用首字母缩略法,如:青海三普药业的品牌名称为“阳光与人 类”,译成英语为“Sun & People”,缩略成“S&P”,又是“三”和“普”的首字母,意为“让阳光 普洒人间,让藏药普渡众生,让健康普降民众”,这样的翻译简单、明了参考文献:[1]朱耀先:漫谈文化因素与商标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2]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3]刘公法:论商标汉英翻译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翻译,2003(6)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