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太白峰》.doc
4页李白——《登太白峰》【年代】:唐【作者】:李白——《登太白峰》【内容】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赏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 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 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 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 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 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 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 山势如此高 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 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 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 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 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 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 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 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 ”(《月下独酌 》 )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 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 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 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 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 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 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 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 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 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 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 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形象是多 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 然有出世之思 “愿乘泠风去” ,化用《庄子逍遥游 》 “夫列子御风而 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
“ 举 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 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 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 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 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 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 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一别武 功去,何时复更还?”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 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 绕在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 ,然而, “丑正同列,害 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 ) 诗人并不被 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 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 “何时复更还?” 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 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 含蓄,耐人寻味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 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 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 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 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 对光明世界的憧憬何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