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体会论文.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28184364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体会论文   拟定和调整临床个体给药方案是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临床药师需了解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需要知道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药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知道哪些药物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如何进行药物监测等因此应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内容可分成三个模块,一是相关根底知识,二是分析方法,三是具体应用在相关根底知识模块,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和任务,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及特点;药物的体内过程;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常用生物样品与预处理技术在分析方法模块,现如今开展临床药学效劳的医院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故该模块以上述两种方法为主进行介绍需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方法的根本原理、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以及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在具体应用模块,重点介绍体内药物分析在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除此之外还可介绍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需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常规监测品种、监测流程;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类型、受试者的筛选,研究方法及结果的计算和评价;药物代谢的类型以及代谢物-药物、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及研究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因此需仔细筛选实验工程,尽可能选与临床药学实践相关的内容   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各有特点:根底知识比拟枯燥,各分析方法的知识与仪器分析课程有重叠,具体应用内容较多,例子也多因此在各个模块中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到达较佳的教学效果根底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可以采用学导式和PBL教学法教师结合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拟定自学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并形成一份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讨论最后在讨论的根底上,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析方法模块可采用单元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将常用的分析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设计成不同的独立单元,在每个单元中选取一些典型的范例进行教学,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具有根本性和根底性的知识,并突出该方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特点这些知识的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使教学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到达灵活应用相关知识的目的应用模块可以采用范例和发现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让学生对范例进行分析,发现范例中存在的根本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

      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规律,以便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是理论教学的根本原那么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实验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巨大,只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临床药学专业中,可精选2~3个实验工程,一个与治疗药物监测有关,一个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关整个实验工程要求包括实验目的、样品的采集、实验方法的建立与验证、实际样品测定和结果计算和分析几局部学生按4~8人分组后,根据实验题目查阅文献,拟定、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后,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果,并以标准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查阅文献、文献的能力,设计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   经验的老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学科,纸上谈兵是无法将体内药物分析的精髓教给学生的临床药学专业是培养临床药师的主要途径,其课程的设置必须为临床药师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根底作为专门研究药物在体内数量和质量变化规律的方法学科,良好的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将为临床药师顺利开展临床药学效劳提供坚实的根底。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