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气鸣乐器-上篇】.doc

232页
  • 卖家[上传人]:xins****2008
  • 文档编号:103280589
  • 上传时间:2019-10-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9MB
  • / 2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牛角】 牛角目录一、中药名称 二、民族乐器 牛角历史 形制结构 演奏方法 各地牛角 现存状况 牛角连接器 一、中药名称药名:牛角  中药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角功效:清凉止血,清热解毒主治: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疮疖肿性味归经:苦、咸,寒心、肝、胃三经用法用量:内服:5-15克锉为细粉或磨汁服或入丸散剂拉丁名:黄牛 Bostaurus domesticus Gmelin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二、民族乐器牛角,是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汉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和贵州省黔南 、黔东南等地最为盛行牛角历史  牛角,唇振气鸣乐器历史久远,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陕西省华县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属仰韶文化庙底沟 类型,其形与牛角相似,全长42厘米、吹口内径1.8厘米、喇叭口内径7.4厘米~7 .6厘 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这支陶角虽吹口较细,但仍能吹出音响,音量还较大 当 牛角等兽角普遍使用之后,方有这种陶角的产生。

      在史前及夏商时期,无论牛角还是陶角, 均作为信号器具使用秦汉时期,角已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使用,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 还出现了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的角从《汉代鼓吹乐队图》中可以看出,汉代所 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数民族中使 用,与牧业、狩猎生活关系密切东晋徐广《车服仪制》中有:“角,前世书记所不载,或 云本出羌胡,吹以惊中国马,或云本出吴越引自《北堂书抄》)《通典》也有:“角 ,书记所不载,马融又云出吴越形制结构牛角多用天然生长的黄牛角或水牛角制作,常就地取材,规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长40厘米~ 70厘 米,将牛角尖端锯平,在锯口中心钻一细孔,与角的内腔相通,圆孔上端扩孔并呈钝角状, 与号嘴相似有的还在角的上端装置一个竹或木制吹嘴(图)演奏方法演奏时,角体较小者,双 手持角身吹奏;角体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无按音孔,也 无固定音高,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锐;大 者音色浑厚、悠扬,可用于独奏或合奏在湖南一些地区还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过坳》等牛角曲调吹奏时用锣鼓伴奏。

      各地牛角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瑶族人民,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瑶语称舟欧、勒力 ,直译为牛角,管体用一只特别长大的水牛角制作,锯掉角尖,钻一直径3厘米圆孔与角 内腔相通,以长30厘米的竹管或空心桐木管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圆孔中,角口处外接一截 长20厘米~30厘米、用棕毛和当地粘胶树的脂液粘缠制成的喇叭口,管体全长100厘米~120 厘米吹 奏时,角用绳带挂肩,右手扶持角的腰部,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后,吹气发音, 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较洪大为增加角的共鸣和使音色变化,常在角的弯腔处灌些清水并 放进三、四块拳头大的鹅卵石适宜演奏徐缓悠长的曲调每逢春节、传统节日、喜庆 丰收 等场合,瑶家人便欢聚一起吹奏助兴除可独奏外,还常与铜鼓、瑶族大鼓、拉篥等乐器一 起合奏除瑶族外,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人民也使用这种大牛角 广西瑶族大牛角,以长30厘米泡桐木管为吹嘴,角口外接20-30厘米棕毛与粘胶树脂制喇叭口,角小者长100厘米,角大者达120厘米演奏时,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音色悠扬浑厚,可独奏或与铜鼓、皮鼓合奏用于年节佳日、喜庆丰收等场合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也使用这种大牛角;瑶、黎、土家等族还有用长、短两节套接而成的牛角。

      瑶族的牛角,短节长15厘米、长节长34厘米,短节套入长节上端可奏五声音阶,音域g1—g2音色浑厚用于喜庆节日、耍歌堂或开典场合,常由多人一起吹奏土家族牛角为梯玛(巫师)所用;哈尼族、傣族牛角较小,角尖磨孔嵌铜制簧片,左手执角、口含簧片吹气鼓簧发音,音高为e1,右手掌在角口开闭,可奏各种节奏,用于狩猎活动;牧童小牛角,置树皮哨于细端吹奏广西融江瑶族牛角用于丧乐;贵州彝族牛角称孩过,用于喜庆、丧乐;湘黔边界苗族牛角,发音悲壮;布依族牛角,发音低沉,均用作集合信号湖南地区流行的牛角曲调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过坳》等还有一种用黄牛角制作的小牛角,树皮卷制的吹嘴置于牛角细端牧童常用于吹奏自娱现存状况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牛角多只,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 用水牛角制作,全长54 厘米,吹嘴直径2厘米、孔径0.5厘米,外镶铜箍,角口呈椭圆形,长径10厘 米、短径6厘米,近吹嘴12厘米处管身刻有三条环形纹饰此角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 大型画册中 【铜角】 铜角百科名片铜角,又称吹金,是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唇振气鸣乐器铜角是乐器“角”中的一种,另外还有牛角、竹角等乐器。

      原为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广泛,是中国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间乐器目录二、民族乐器 历史追溯 形制结构 吹奏方法 二、民族乐器唇簧气鸣乐器号角用铜制故称也称“铜号”、“吹金”、“铜号角”、“铜喇叭”,音色高昂、嘹亮形态分两类:一种仿牛角,体弯;另一种直,作长锥筒形古代宫廷仪仗乐盛用唐代十部伎中,仅用于高昌伎唐·杜佑《通典·乐六》:“高昌乐”,“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一、横笛一、筚篥二、五弦琵琶二、琵琶二、铜角一、竖箜篌一、笙一明清时期,铜角大都分两节衘套,演奏时,伸缩调音,也方便缩弄携存,有“大铜角”、“小铜角”之分,称“大号”、“二号”于喇叭口作龙头饰者,则称“龙头角”或“亢龙角”用于军事者称为“军号”至清代,在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中所用的称“号筒”、“号头”、“嗐头”、“唔头”、“喇叭”等名历史追溯历史较久远,早在汉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已流行着角,当时是用天然的动物角吹奏,后来才逐渐使用竹、木、皮革或铜等材料制作汉代用于鼓吹乐,后世用于军中及卤簿(仪仗) 乐它的形制,汉魏时期为曲形角,在南北朝邓县画像砖墓和辽宁辑安高句丽墓壁画上都有它的图像唐代用于十部乐的高昌乐中,正如宋代陈旸《乐书》所载:“铜角,高昌之乐器也,形如牛角。

      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广泛,是我国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间乐器历史 铜角历史较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史前及夏商时期,无论牛角还是陶角,均作为信号器具使用 最初是用牛、羊角制成,新石器时代陶制角出现,后来进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铜等做成弯角状角大约在汉代流入中原,在鼓吹乐中应用颇广,后世用于军中及卤簿(仪仗) 乐它的形制在汉魏时期为曲形角现存汉鼓吹乐图片中吹奏的角形体很大,已经是人工制造的号角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两块鼓吹乐画像砖,其中一块是四人奏乐图,其中两人击鼓,…形制结构通体仿照牛角用薄铜片制成,各民族、各地区的铜角形制上稍有不同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铜角多支,其中一支系湖南醴陵地区师教(巫教)所用,细端为浅 杯形吹口,下有葫芦形装饰物,管身曲而细,管口呈椭圆喇叭形,全长60厘米此铜角造型独特,工艺精细,堪称佳作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另有两支铜角外饰龙头纹饰 ,全长45厘米,系1958年购自琴家郑颖荪吹奏方法  鼓吹乐吹奏时,左手持角体上端,气流从浅杯形吹口进入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无固定音高 演奏时,角体较小者,双手持角身吹奏;角体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

      角无按音孔,也无固定音高,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锐;大者音色浑厚、悠扬,可用于独奏或合奏合奏时多用锣鼓等伴奏在湖南一些地区还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过坳》等角曲调 【刚洞】 刚洞百科名片   刚洞刚洞,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令、扎令冈”意为腿,“洞” 意为号,“令”意为笛汉族称法号、喇嘛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叫鬼号流行于西藏、 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目录概述 历史 形制结构 演奏方法 现存状况 概述刚洞,藏语又称冈林、扎令,汉族称法号、喇嘛号,从古代角类乐器演化而来,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管体多为铜制,也有银制的外形与大牛角相似,是名副其实的腿形号角规格不一,多由3节组成西藏拉萨市一寺院中的刚洞,全长45厘米,管体上细下粗,略呈弯曲状,下端喇叭口呈椭圆形管身装饰精美,外表镂刻出各种图案纹饰,近喇叭口一端镂龙头凸纹或天神头像,还镶有玛瑙或松耳石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刚洞,用赤铜片制成,全长42厘米,管体外表镶有银饰,下端设有银环,系以黄色绸布为饰历史历史久远,是从古代角类乐器衍化而来的,为佛教寺院法器之一。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直 沿用至今形制结构管体   多为铜制,也有银制或骨制的形制不同,规格不一铜或银制的刚洞,是名副其实的 腿形号角,外形与大牛角相似,由三节组成西藏拉萨市一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刚洞,管体全长45厘米,上节长15.5厘米、上端管口为吹口,口径2.5厘米,中节长11.5厘米, 下节长18厘米,整个管体上细下粗,略呈弯曲状,下端喇叭口呈椭圆形,长径8.5厘米、短 径5.8厘米,管身装饰精美,外表镂刻出各种图案纹饰,近喇叭口一端镂龙头凸纹(图) 或天神头像,还镶有玛瑙或松耳石;骨制的刚洞,是名副其实的腿骨笛据民族音乐学家田 联韬先生《藏 族传统乐器》载:“据说多用处女(或因生育而死的年轻产妇)的胫骨制成,其尺寸大小不一 ,一般长30厘米左右,吹口一端为骨的横切面,号口一端为骨节粗大处,开气孔二个,号管 上不设按音孔,镶有铜(或银)环,镂刻精美图案演奏方法演奏时,用左手或右手竖执管体上端,气流从吹口进入而发音无固定音高铜制刚洞,发 呜呜音,音色粗犷,音量甚大,常同时使用两支吹奏,先轮流吹奏,后再一起合奏,其乐有 召神之意主要用于喇嘛寺院诵经音乐、羌姆表演和宗教仪式等场合,是藏传佛教大型寺院常用的宗教乐器;骨制冈令,发音纤细,音色较暗,常用单支吹奏。

      主要用于喇嘛诵念“觉 ”(jio)经、举行天葬仪式或游方僧单独从事宗教活动等场合   演奏  用手竖执管体上端,气流从吹口进入而发音,无固定音高铜制刚洞发呜呜音,音色粗犷,音量甚大常同时使用两支吹奏,先轮流独奏,后再一起合奏,其乐有召神之意主要用于喇嘛寺院诵经音乐、羌姆表演和宗教仪式等场合,是藏传佛教大型寺院常用的宗教乐器现存状况在河北省保定、徐水、定县、涞水等地,也使用铜制刚洞,用于“南乐会”演奏中,当地称 喇嘛号或“海椎子”从名称上也可看出与藏传佛教音乐有着关系形制较短小,全长38厘 米 ,上节为锥形管身,上端设有号嘴,下节管身弯曲似角,其上有龙头雕饰演奏时,将上节 管身穿入下节管内约二分之一处,使管长缩短为30厘米,由一手执管体,喇叭口朝上,多为 两支一起吹奏主要用于乐曲的起、止或高潮中,一般不吹曲调,只配合曲调奏四、五度跳 进或自由吹奏长音,可加强曲调或渲染乐曲的气氛在涞水县南义安村“南乐会”中,则用 刚洞咔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两支形制完全一样的铜制刚洞,管身 赤铜制作,三节组成 全长45厘米,上节长16厘米、吹口直径2.6厘米、嘴深1厘米、孔径0.8厘米,中 节长15.5厘米,下节长13.5厘米,下端管口(龙口),呈长方形,长4.8厘米、宽4厘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