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docx
6页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本文关键词:月食,演进,古人,观念,过程本文简介:近代中国社会曾经历巨痛,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月食的科学化解释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在此之外,中国人对月食的成因其认识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对于这一问题,并非没有学者注意到,张家国先生就直接指出这一现象,刘泰廷先生在近期发表《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本文内容:近代中国社会曾经历巨痛,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月食的科学化解释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在此之外,中国人对月食的成因其认识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对于这一问题,并非没有学者注意到,张家国先生就直接指出这一现象,刘泰廷先生在近期发表《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一文,其中也涉及到这一问题1不过二人并未着力于此,对其转变的时间、原因、意涵等也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即以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为主要关注点,对这些前人较少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一、中国古人的月食观念叙说古人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2)而这未尝不是古人的生活状态。
对于月食,古人亦有自己的观察或许月食的发生引发了古人的恐惧,故而古人很早就有救月行为,《礼记》云:“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则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射之3)文本中虽未明言先秦时代的人如何救月,但既有救月之矢,则救月之事在先秦即已存在自此往后,救月之事不绝,如唐代“长安城中每月蚀时,即士女取鉴向月击之,满郭如是,盖云救月蚀也4)又如民国时期,“昨中历八月十六夜九旬钟时候,为月食之期,厦地各庙宇及人家,仍放爆鸣锣救护,震人耳,喧扰不已5)古代救月不仅涉及民间百姓,亦为朝廷所重,在古代礼仪中即有专门的护月礼仪,声势浩大,“在京文武各官均赴礼部救护”(1)官员在地方做官,遇到月食,同样需救护,有官员记载自己在云南做官遇到月食,亦有救护之举(2)故对月食的关注与救护,在古代实乃全民之举动,一有月食发生,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常百姓,都一致行动起来而古人在救月、护月的同时,对月食的成因亦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包括蛤蟆吞月说(3)、天狗食月说,以及今日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解释其中对月食科学的解释在中国早已有之在东汉时期,中国张衡就提出了月食成因相对科学的解释,其着《灵宪》,文中曰:“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4)意思是月亮本无光,其光来自于太阳,月食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来自太阳的光亮被遮住清朝女天文学家王贞仪在《月食解》中亦有对月食成因相对科学的解释(5),等等但古代这些先贤的创见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中国人对月食的看法,直到近代西方知识的传入,方才真正对中国传统月食观念造成冲击,使中国月食解释科学化,晚清《台湾日日新报》就以“虾蟆食月”为题发文,从天文学的角度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且对中国传统的月食观念有所批判,甚至说“而乃最无教育之本岛人相顾骇然如遇非常灾害者6)而这些也正反映出西方天文学对中国传统月食观念产生巨大冲击,以致有人公开在报纸上就传统月食观念表达如此负面之情绪与此类似的还有《申报》上刊登的《辟救月之荒谬》等文章,均是以西方科学的月食理论批判传统,这在后文还会提到晚清近代时期,以西方科学解释月食成因的着作也不断增加,蔚然成风成书于晚清时代的《清真指南》就以问答的形式,以天文学知识,解释了月食现象其文曰:问:日月之食,俗言天狗,人皆护之,此理何如?曰:日为月所掩,月为地所掩,非所谓天狗之妄议,人何德而护也?《易》云:“天行健。
日行四天之上,一年一周天,日月合璧,日为月所掩,故日非朔不食日乃真火,火为水所制,故光不能射之于下自下者观之,觉有所亏,其实日未尝无光譬之悬灯于屋,人过其前,则光必掩月行七天之下,一月一周天,日与月相衡,月为地所掩,故月非望不食月乃真水,地乃纯土,水为土所制,故光不能射之于上自下者观之,觉有所亏,其实月未尝不满譬之东邻燃火,不能照及西邻或曰:护月之说得非妄乎?曰:非也譬若乳子暂离父母,必至号哭吴牛喘月,蜀犬吠日,疑似所惊尔(7)《清真指南》一书中所言未必皆符合今日天文学有关月食的解释,但还是以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来解释月食的成因,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中国对西方学习逐渐深入,西方天文学对月食的认知在中国不断被传播、宣扬,相关着作如黄建业所着《自然》一书,其中以问答的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天文学原理,其云“在望的时候,地球行到日和月的中间,三者也在一直线上,太阳射到月上的光,被地球遮断,而阴影落在月上,就成为月蚀1)类似的着作还有周毓莘《物理学ABC》(2)、夏海峰编《科学常识》(3)、卢景贵《高等天文学》(4)等等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传播西方知识和技术,改变中国传统面貌,实现民族和国家的近代化,对月食认识的近代化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近代对月食解释的科学化是中国人月食观念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除此之外,在蛤蟆吞月说与天狗食月说中,最为今人所熟知的乃是后者,这种说法现充斥着各种儿童读物与科普读物却不知,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蛤蟆才是造成月食的元凶故而在对月食的认知上,中国人同样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这种转变到底发生于何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转变?这是下文将着力探索的两个问题二、蛤蟆吞月观念源远流长月中有蛤蟆(5)之观念由来已久,屈原《天问》有言:“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6)古今学人在解释此句时,多以为“顾兔”为兔,并将其作为月兔传说较早的证据不得不承认地是,至少到了汉代,中国人已认为月中有兔存在,东汉《论衡》载:“儒者曰:‘日中有三足鸟,月中有兔、蟾蜍’”(7)表明当时人已经提出月中有兔的说法,王充对此并不认可,认为月中并不适合动物生存,事实虽如此,但月兔观念在中国愈演愈烈,甚至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一切经音义》在解释月兔时言“月中兔者,佛昔作兔王,为一仙人,投身入火,以肉施彼天帝取其体骨置于月中,使得清凉又令地上众生见而发意故也8)这里就将月兔与佛教联系在一起,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了月兔出现的原因。
后世月中嫦娥、月兔传说更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屈原笔下的“顾兔”或与兔无关,闻一多先生对《天问》有过较为系统的解释,在提到此句时,列举了十一条理由证明此处“顾兔”实则是蟾蜍;不唯如此,闻一多在文中认为“以语音讹变之理推之,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其后乃又有舍蟾蜍而单言兔者,此其转相讹变之迹,固历历可寻也9)即“蜍”与“兔”二字在古代易混,蟾蜍就被误为蟾兔,因之,月中有蟾蜍就被误认为月中有兔,月兔观念由此产生故而屈原“顾兔在腹”应是指有蟾蜍在月亮之上之后,《淮南子》亦称“月中有蟾蜍”(10)《尔雅翼》则曰:“古称月中有蟾w”(11)现亦出土不少相关画像,可以佐证如图1和图2中均为汉代画像,出土于河南(1),图中都含有月之形象,而在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有蛤蟆存在相关的图像在同时期仍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图1月中蟾蜍(河南安阳出土)图2常羲捧月(河南南阳王庄出土)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今人或许很难理解,有学者认为古代存在蛙崇拜(2),月中出现蟾蜍或许只是其表现之一古人对月中出现蟾蜍也另有解释,其中一说当源自《灵宪》,其文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筮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娥遂身于月,是为蟾蜍3)认为月中蟾蜍实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其后诸多文献采用此说,如《尔雅翼》云“《灵宪》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常娥窃之以奔月,遂身于月,是为蟾w’然则詹诸盖常娥之别名4)其引用了《灵宪》中蟾蜍即嫦娥之说《后汉书集解》:“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筮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娥遂身于月,是为蟾w5)此亦摘录《灵宪》一文,认为月中蟾蜍与嫦娥实为一物古人亦用阴阳学说解释月中蟾蜍之事《五经通义》有言:“月中有兔与蟾w何?月,阴也蟾w,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6)此说则认为月属阴,故有属阳之蟾蜍相配,或许正因为如此,古人有“蟾w去月,天下大乱”(7)之说,意即蟾蜍与月不可分离,若蟾蜍离开月亮就意味着阴阳失和,天下将不安定蟾蜍与月亮难舍难分,且古人很早就认为月食是由蟾蜍造成《史记》就明确提出此说,其曰:“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8)《淮南子》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9)其中意味直接明显而且这种说法可谓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甚至延伸到近现代唐代李白诗作颇丰,其在诗中屡次提及蟾蜍食月之事,如“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10)其中“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蟾蜍蚀圆影”即指代蟾蜍食月(11)又宋代《大学衍义》云:日月之明而蟾w食之,喻人君之明而近幸小人能贼之,皆祸伏于中而不知也……蟾w食月,古有是言,而月之食初不由此,言者特借此以觉悟王心,使知近习身于王,而能祸王,若蟾w身于月,而能食月也其为言也恳至,其引喻也深切,为人君者观此可以悚然矣(12)文中三次提及蟾蜍食月,并以蟾蜍食月之说,劝诫君王防范身边的小人只是文中提及“月之食初不由此”,即月食的发生最初并非由蟾蜍造成,不知是否有根据,惜文中未作解释元代《桐江续集》里有《闻笛叹》,其中有“玉川子涕泗虾蟆,食月万古不可开1)之句明朝徐允禄着有《钟馗赞》,其云“嗟乎是为终南山进士者耶?……岂其恶浮云蔽日、蟾蜍食月而不经者耶?”(2)文中亦提到蟾蜍食月一事另外,明代《补续高僧传》有“海底虾蟆吞月,踏翻生死大洋”(3)句,《行路难三首》亦有“金乌啄日日为瞽,虾蟆吞月不肯吐4)之句,等等清代所存相关诗文亦不少,如《飞龙篇》云“虾蟆吞月地为黑,金鸡叫日天为赤5)《舒艺堂诗存》有“虾蟆食月天柱折,欲以瘦骨强支撑。
6)黄遵宪有句云“岂谓浮云变苍狗,竟教明月蚀詹诸魑魅入林逢不若,虾蟆吞月鉴方诸7)等等,不需多作赘述甚至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蛤蟆吞月的观念仍然盛行晚清时期人物龚易图着有《书怀东西耘》,其文为“休将人力聘舟车,大海从来泄尾闾猛兽出林思服不,妖蟆蚀月感詹诸天山几见三傅箭,北阙谁能十上书但遣钓鳌有龙伯,何愁碧食妇ㄓ恪”(8)其中“妖蟆蚀月感詹诸”道出了蟾蜍食月之事而且在接近民国时期,《台湾日日新报》以“虾蟆食月”为标题,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一次月食(9)此事发生在1903年,距离民国已不足十年,而文章以“虾蟆食月”为题,可以反映当时人观念中虾蟆食月观念的盛行且迟至1937年,在《国专月刊》上时人黄光焘赋诗《即事》,其文曰“昨夜蟾蜍薄太清,悲笳不尽玉关情海天龙战玄黄血,篝火狐鸣斯续声已恨相煎胡太急,那堪铸错又将成谈兵纸上终何补,北望神州涕泗横10)表达了对当时时局的悲愤,但其文中仍仿效李白,用“昨夜蟾蜍薄太清”句,表明当时蟾蜍食月之说至少仍然存在如此,古代蟾蜍食月,或者蛤蟆吞月观念之流行已甚明了在秦汉时期,此观念已经产生,并载入《史记》之后,蟾蜍食月,或者蛤蟆吞月观念在历史上一直流传,晚清近代仍盛行不衰。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如今对月食的理解,除了天文学上科学的解释之外,人们对天狗食月传说可谓脍炙人口,而对蟾蜍食月,或者蛤蟆吞月却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则需梳理历史上“天狗食月”传说的缘起,以及这种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