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沙漠学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沙漠学考试复习知识点 水保幺幺贰幺柒 第一章 绪论 一、沙漠、沙地的物理意义及其一致点与不同点 沙漠:干旱气候区(润湿指数小于0.2)地面笼罩着由石英等细小矿物颗粒组成的松散聚集物在风的吹扬下形成大小形态各异的沙丘,沙丘之间呈面积不等的丘间低地,构成了连绵起伏的浩瀚沙海 沙地:在半干旱半润湿和润湿地区的沙质土地,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和干扰,或当沙漠化、风沙过程进展到顶极阶段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地理环境实体 一致点:1、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根本一致 2、植被以沙生植物为主 3、以风沙土为主的非地带性土壤 4、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风蚀和沙埋两个突展现象 不同点:1、成因: 沙漠是自然因素起根本的主要的抉择性作用,人为因素是辅佐附属作用; 沙地形成是人为因素起首要作用 2、气候带: 沙漠:干旱极干旱地区 沙地:润湿、半润湿、半干旱地区 3、生物带: 沙漠:荒漠半荒漠区 沙地:草原到森林区 4、风沙活动:沙漠流沙面积大于沙地; 沙地风沙活动强度低于沙漠、沙丘移动速度比沙漠缓慢,生态系统 逆转轻易。
二、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理由)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润湿干旱地区(特定气候区:润湿系数0.05~0.65)的土地退化(实质) 三、沙漠化:沙质荒漠化的简称 四、我国1994年开头荒漠化检测;现行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体系每隔5日年举行一次监测 2022年1月4日公布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结果: 2022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5年间年均裁减2491 Km2 ;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Km2; 5年间沙年均裁减1717 Km2 ; 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呈整体得到了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持续净裁减,局 部地区仍在扩展的局面 五、中国纺纱治沙法是2022年公布的 六、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1958年开通的包兰铁路 七、6月17,荒漠化日 其次章 枯燥气候与荒漠 一、荒漠的概念(热、冻荒漠) 热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浇灌就不能进展农业的地方也称为狭义荒漠(传统荒漠) 冻荒漠: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
广义荒漠:热荒漠和冻荒漠两者的统称 二、热、冷沙漠 冷热沙漠的区分主要是根据温差指标,把年温差很大、日温差也大的沙漠称为冷沙漠,反之称为热沙漠 识别:热沙漠:低纬度南北回归线邻近的副热带高压内;年、日温差小 冷沙漠:中纬度温带大陆内部;年、日温差大 三、荒漠类型的划分 1、地理学分类 (又称气候带分类或成因分类) (1)热带、亚热带荒漠:位于全球南北纬15-30°之间,大致以南北回归线为中心的大陆上撒哈拉荒漠、西南亚荒漠 (2)温带、暖温带荒漠:南、北纬35-50°的内陆深处,大面积的中纬度荒漠只展现在中亚:卡拉库姆、克齐尔库姆、塔克拉玛干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为其核心片面 (3)滨海荒漠:有寒冷洋流经过的西海岸地带如拉丁美洲西南部荒漠、西南非荒漠其独特之处是多雾,故又称为雾漠 (4)极地与高山荒漠:高纬南北极处的极地寒漠,及中纬度高山寒漠 2、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分类 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或盐碱漠 3、热量条件分类 分为热荒漠与冻荒漠两种类型 4、枯燥度分类 分为极端荒漠、荒漠和半荒漠: K≥16为极端荒漠;K值介于4-16为荒漠;K值介于2-4为半荒漠。
四、枯燥气候的成因 综述1:①大气的下沉作用; ②缺乏潮湿空气; ③ 缺乏气压扰动 综述2:①常年产生持续下沉气流是形成枯燥气候的主要理由副热带高压带,高山阻挡的 雨影区; ②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大气中水分贫乏,难以成云致雨; ③ 洋流经过、空气变冷而趋于稳定的状态,缺乏气压扰动 五、中低纬度大陆西海岸为什么能形成枯燥气候 1. 在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带,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气下沉作用 2. 大陆的东岸一般有暖流经过,而在大陆的西岸一般有寒流经过寒流是从高纬度流向低 纬度的低温水流,影响下层空气使其降温,当下层空气冷却到零点,就会形成雾 3. 寒流上空确定范围内气温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逆温),具有稳定的层理,这种稳定的 气团不成能形成降水 4. 大尺度底层风平行于海岸时,地表摩擦力比海面大,导致风向低压偏转,海岸邻近底层 辐散,质量守恒使得空气产生补偿性下沉,降水裁减 5. 海雾被海风吹向陆地,但因陆地较暖,雾很快消散,很难形成降水,形成陆地西岸热带 多雾荒漠气候。
6. 热带多雾荒漠气候特点:雾日频繁、空气润湿、降水奇缺、气候不爽 第三章 沙漠的形成与分布 一、世界荒漠的分布 二、我国沙漠分布及成因 1.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 北纬35-50度、东经75-125度跨越多个自然地带 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等 新疆分布面积最广、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最大,巴丹吉林沙漠沙丘最高,柴达木盆地沙漠海拔最高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 2.成因 沙漠是枯燥气候的产物,沙源是物质根基,风是运动动力,人为因素促进和激发沙漠化这一自然过程 1枯燥气候(位置、地形、季风) 2丰富沙源(盆地) 3强劲的风力(季风) 4过度经济活动和战事(民族间、国家间) 3.中国沙漠分布的特点 (1)我国沙漠呈一条弧带状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 (2)横跨多个自然地带 (3)深居内陆盆地和高原 (4)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少量海岸沙地 (5)新疆沙漠分布最广,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大 (6)柴达木盆地沙漠,属于高寒干旱沙漠 三、巴丹吉林沙漠 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
以“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五绝著称 必鲁图峰 海拔1617m,相对高度530多m, 五、沙漠的类型 按成因划分:1、回归线型沙漠(气候沙漠-大气环流) 2、寒流海岸型沙漠(冷洋流作用) 3、大陆内部沙漠(地形沙漠-水汽远近作用) 4、雨影沙漠(地形影响产生的沙漠) 斟酌题 1、中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度之间,欧洲分布在北纬38度47分-北纬71度08分,为什么少沙漠? 沙漠是枯燥气候的产物,就世界而论,枯燥气候的形成主要与纬度、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等因子有关 中国沙漠是在枯燥气候(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盛行地带,夏季降水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南和东南沿海,西北和内蒙地区深居欧亚大陆内部,远距海洋,更加是他的南部和东部边缘有大量高山,阻挡夏季风的深入,夏季少雨;冬季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操纵,枯燥的大陆气团和北冰洋寒流倾注直泻导致奇怪枯燥寒冷和具有丰富的沙质来源(干旱盆地周边丰富的沙源)等自然条件及其人为因素(乱伐乱牧、战役等)的影响下,长期进展蜕变而成的 欧洲西面面对大西洋,东南背靠欧亚内陆,地形以平原200米为主,东部山区。
大陆西海岸大西洋暖流北上,受来自大西洋润湿气流的影响,大片面地区降雨丰富,西部沿海2000毫米左右,东部较干旱,降雨量300-500毫米大片面地处北温带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清凉,冬季温柔,多雨雾,是典型的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部远离海洋,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东欧平原北部属温带针叶林气候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酷寒,夏季清凉而短促,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区冬暖多雨,夏热枯燥,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2、为何同在北纬15°~30°,西亚和北非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鱼米之乡”?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片面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枯燥的东北信风操纵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枯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猛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是世界出名的枯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宏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 我国15°-30°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我国属副热带高压带操纵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变更,季风环流变更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润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润湿的常绿阔叶林景观。
简朴的说,我国东临太平洋,夏季受海洋润湿气流影响,遇到山脉,降下丰沛的地形雨所以15°—30°,我国的降水多,气候润湿,物产丰富,被称为“鱼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