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响方言使用的因素及保护措施.docx
5页探析影响方言使用的因素及保护措施 【摘 要】方言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和活化石,承担着该区域内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任,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邮电、通讯日益方便,普通话和外来语言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但是方言却呈现出了萎缩的状态文章中主要是以山东方言为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探析影响方言使用的社会因素;第二部分是影响方言使用的自然因素;第三部分是提出一些保护方言文化不被破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方言;使用;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保护措施 一、影响方言使用的社会因素 对方言的使用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就是年龄因素:就拿一个例子来看,“爱、藕、袄”等读音在普通话中是零声母,在老济南方言中,就只读鼻音随着城市的发展,济南话中又新增了零声母,变成了鼻音和零声母同时使用就这一方言变迁的现象,很多学者利用控制变量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两个声母的社会分布与年龄的关系最为显著:老年人中以全读鼻音为主,中年人两者混读,青年和少儿几乎全部都读零声母传承了上千年的方言文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濒临灭绝了,确实值得人深深地反思。
性别因素影响不是很明显,总体来讲,男性中读鼻音声母的比例要高于女性,但不同的年龄段情况很不一样,年龄的因素还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中老年中基本不存在性别的差异;在青年中,男性读鼻音声母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在少儿中,男女情况更加悬殊,男性还有部分读鼻音声母,但是女性中已经完全没有读鼻音声母的人了,这显示了在方言在女性群体中的使用和继承呈现萎缩状态 文化程度和职业因素是交相辉映的文化程度主要分为:文盲和初等文化程度、中等文化程度、高等文化程度职业主要分为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学生一般而言,文盲和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对方言的继承性比较强,中等文化水平和高等文化水平的人对于方言的继承性比较弱从职业角度来看,方言在体力劳动者中的使用比较多,在脑力劳动者和学生中的使用比较少总体而言,知识水平和方言的使用是成反比例的,也就是说,在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方言的生存空间会变得越来越稀少,直至彻底地消亡 其实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经济、政治原因李如龙先生说,经济文化因素对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形成了很大影响强势方言在社会生活中十分活跃,运用广泛;弱势方言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强势方言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上影响大全国方言中最强势的大概是粤方言以及北京话,不但通行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也可以用来唱歌、演戏、拍电影,还可以用于上课、作报告而弱势方言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甚至在本地区都有了退化的征兆,更不用说走出去,影响其他的方言了 当然还与教育政策有关,普通话的普及已经成为了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学用语必须用普通话,教师上岗明确规定要有普通话证书,而方言的使用却缺少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结果导致了不被当地受众接受,甚至渐渐遗弃 二、自然因素对方言变迁的影响 在地形方面,山区比平原的方言继承性要强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人们大多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方言的完整性较强;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外经贸发达,与外界交流较多,因此,方言的完整性会受到普通话和外来语言的破坏,使用方言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在地域分布方面,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的方言继承性强:沿海地区水路和陆路交通都比较便利,与国外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外语在这一地区的使用也会比较频繁;相比而言,内陆地区交通不便,与国外的联系也不会很密切,使用外语的人也不多,因此方言的完整性较强。
农村和郊区要比城市的方言继承性强:因为农村大多是以老年人和中年人为主,祖祖辈辈从事小农生产,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方言在这个地域的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在城市,经济交流频繁,交通便利,外方言的传播空间比较广阔很多城市儿童从小便开始接触普通话和外语,真正使用方言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 三、挽救方言文化,加强方言的传承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具亲和力,更能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因此,保护方言文化不被破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都与本国的政策有关系,比如普通话的兴起,也是国家硬性要求的结果因此,要想保护方言文化,根本方法就是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倡导方言与普通话并重的方针,创造“双语”共生共荣的局面其中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推方言的学习,比如:通过校本课程等形式教授、习说方言,努力营造并倡导能听、会说地方方言的良好语言氛围,促使学生熟练使用方言进行交流教师也应该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传承方言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加入一些方言文化的讲解,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再开设一些专门的方言课程 (二)利用媒体进行传播;很多广播台和电视台都开设了专门的方言节目,比如齐鲁卫视创办了一档曲艺新闻类节目―《拉呱》,这档节目的特色就是主持人全程使用山东方言。
因为节目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真实感人,所以在同类电视节目中,一直处于佼佼者的位置,甚至很多电视节目也开始向它学习,掀起了一股做方言节目的狂潮媒体的宣传和造势功能是无穷的,利用媒体宣扬方言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轻易地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方言的队伍中,能够调动更多人的兴趣,改变人们对方言的态度:方言并不是“土”和“俗”的落魄文化代表,相反,它是一种新潮的语言形式,是经过岁月洗礼的,值得所有当地人尊重和传承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钱曾冶.山东方言与社会文化二题[J].山东大学学报,1991(12). [2] 须玲.影响方言差异的因素[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 2012(01). [3] T东博.我国电视方言节目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 作者简介:许荷晶(1993.10.07- ),女,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传播学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