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ppt
29页宜昌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内容:n n概论概论概论概论n n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n n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n n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n n规划指导思想及抗震防灾基本目标规划指导思想及抗震防灾基本目标规划指导思想及抗震防灾基本目标规划指导思想及抗震防灾基本目标n n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n n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n n中心城区震害预测中心城区震害预测中心城区震害预测中心城区震害预测n n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地震次生灾害防御n n避震疏散规划避震疏散规划避震疏散规划避震疏散规划n n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规划成果组成:文本、图册及说明书一、概况 宜昌市下辖远宜昌市下辖远安、兴山、秭归、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长阳、五峰五个县和宜都、枝江、县和宜都、枝江、当阳三个县级市当阳三个县级市以及西陵、伍家、以及西陵、伍家、点军、猇亭、夷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区。
全市陵五个区全市国 土 总 面 积国 土 总 面 积2108421084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总人口总人口406.9406.9万万人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为为41%41%,,20062006年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值 694.91694.91亿 元亿 元远安远安兴山兴山秭归秭归长阳长阳五峰五峰宜都宜都枝江枝江当阳当阳二、地质环境 宜昌市在区域大地宜昌市在区域大地构造上位于新华夏构造上位于新华夏系一级构造单元的系一级构造单元的鄂中沉降带,鄂西鄂中沉降带,鄂西隆起带淮阳山字型隆起带淮阳山字型两翼反射弧砥柱和两翼反射弧砥柱和长江中下游区域东长江中下游区域东西构造带以及黄陵西构造带以及黄陵旋卷构造的相汇处旋卷构造的相汇处湖北省内西部的两湖北省内西部的两大断裂带:丹江大断裂带:丹江——鹤丰断裂带与竹山鹤丰断裂带与竹山——江陵断裂带在宜江陵断裂带在宜昌 北 部 交 汇 昌 北 部 交 汇 丹江丹江- -鹤峰断裂带鹤峰断裂带竹山竹山- -江陵断裂带江陵断裂带远安断裂远安断裂远安断裂远安断裂雾渡河断裂雾渡河断裂雾渡河断裂雾渡河断裂天阳坪断裂天阳坪断裂天阳坪断裂天阳坪断裂仙女山断裂仙女山断裂仙女山断裂仙女山断裂渔洋关断裂渔洋关断裂渔洋关断裂渔洋关断裂三、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 据记载:湖北省内自公元前据记载:湖北省内自公元前159159年至今的年至今的20002000多年间共发生破坏多年间共发生破坏性地震(震级性地震(震级MM0 0>4.75>4.75级)级)2525次次次次, ,平均每平均每8080年年年年一次,其中最强的一一次,其中最强的一次为次为19321932年年年年4 4月月月月6 6日日日日麻城黄土岗麻城黄土岗地震,震级地震,震级MM0 0==6 6级,震中烈度级,震中烈度ⅠⅠ0 0==ⅧⅧ度。
距宜昌城区最近的度距宜昌城区最近的一次破坏性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是19611961年年年年3 3月月月月8 8日日日日宜都市潘家湾宜都市潘家湾MM0 0==5.25.2级的地级的地震,震中烈度震,震中烈度ⅠⅠ0 0==ⅦⅦ 自自19591959年年鄂西三峡地震台网建鄂西三峡地震台网建立至今共纪录省内弱震(立至今共纪录省内弱震(4.75> 4.75> MM0 0>2>2级)级)100100多次多次多次多次,平均每年,平均每年2 2----3 3次次次次,其中宜昌境内发生弱震,其中宜昌境内发生弱震2020余次余次余次余次,平均,平均每二年一次每二年一次每二年一次每二年一次 根根据据湖湖北北省省地地震震危危险险区区划划与与地地震震烈烈度度区区划划图图可可知知宜宜昌昌市市城城区区位位于于地地震震震震级级为为 、、地震震中烈度为地震震中烈度为 中 MM0 0==4.74.7--5 5级级6 6度的危险区度的危险区四、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n n编制依据: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国家相关的法规;宜昌市城市总体等国家相关的法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宜昌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
规划及宜昌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n n规划编制模式及规划工作区:规划编制模式及规划工作区:根据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准》》宜昌市是位于地震烈度为宜昌市是位于地震烈度为6 6度地区的大城市、其城市度地区的大城市、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按抗震防灾规划应按2 2类模式进行编制,中心城区的建成区类模式进行编制,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按二类规划工作区的标准进行抗震防灾规和近期建设用地按二类规划工作区的标准进行抗震防灾规划的各项工作划的各项工作n n本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本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282个个规划工作区规划工作区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即即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猇亭组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猇亭组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猇亭组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猇亭组团、晓溪塔组团团、晓溪塔组团团、晓溪塔组团团、晓溪塔组团,总面积,总面积325.94325.94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现状,现状总人口总人口76.276.2万人万人,近期规划人口,近期规划人口9292万人万人,远期规,远期规划人口划人口125125万人万人。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近期近期20072007年年—2010—2010年年 远期 远期20112011年年—2020—2020年年五、抗震防灾基本目标n n设防标准:设防标准: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抗震设防基本烈度6 6度度n n基本目标:基本目标: 城市在遭遇多遇地震时城市在遭遇多遇地震时,城市的一般功能正常;,城市的一般功能正常; 城市在遭遇抗震设防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城市在遭遇抗震设防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城市一般功能 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 复生产,人民生活基本正常;复生产,人民生活基本正常; 城市遭遇罕遇地震时城市遭遇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 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六、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 宜昌市城市建宜昌市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设用地的空间格局为沿江带格局为沿江带状加沿江组团,状加沿江组团,主城区的用地主城区的用地开始从沿江阶开始从沿江阶地跨越东山垂地跨越东山垂直长江向纵深直长江向纵深腹地拓展。
腹地拓展 本次规划共收集实际工程地质钻孔资料本次规划共收集实际工程地质钻孔资料本次规划共收集实际工程地质钻孔资料本次规划共收集实际工程地质钻孔资料 个城市建设用地抗震适应性评价如下表城市建设用地抗震适应性评价如下表城市建设用地抗震适应性评价如下表城市建设用地抗震适应性评价如下表::::用地类型用地类型用地类型用地类型 面积(面积(面积(面积(K K㎡㎡㎡㎡)))) 比例(比例(比例(比例(%%)))) 抗震适应地段抗震适应地段抗震适应地段抗震适应地段 244.37 244.37 82.58 82.58 抗震较适应地段抗震较适应地段抗震较适应地段抗震较适应地段 49.76 49.76 16.82 16.82 抗震有条件适应地段抗震有条件适应地段抗震有条件适应地段抗震有条件适应地段 1.50 1.50 0.51 0.51 抗震不适应地段抗震不适应地段抗震不适应地段抗震不适应地段 0.28 0.28 0.09 0.09 合计合计合计合计 295.91 295.91 100 100 5757七、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n n本次规划对本次规划对城市供电设施、供水设施、通讯设施、城市供电设施、供水设施、通讯设施、燃气设施、粮食供应、消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燃气设施、粮食供应、消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及交通运输设施等及交通运输设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抗震生命线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抗震性能评价,并找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性能评价,并找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规划措施。
了较为可行的规划措施八、中心城区震害预测 n n本次规划是根据国家建设部颁布的本次规划是根据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及及对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进行震害预测的对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进行震害预测的n n现状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统计情况如下表现状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统计情况如下表合计合计 结构类型结构类型 建成时间建成时间 框架及框架及已设防已设防 未设防及多未设防及多层砖混结构层砖混结构 单层工单层工业厂房业厂房 老旧老旧民房民房 1515年以内年以内 2525年以内年以内 2525年以上年以上 建筑面建筑面积积(万㎡)(万㎡) 4218.54 4218.54 2237.34 2237.34 1552.97 1552.97 379.30 379.30 48.93 48.93 2710.74 2710.74 2710.74 2710.74 455.54 455.54 百分比百分比((%%)) 100 100 53.04 53.04 53.04 53.04 8.99 8.99 1.16 1.16 64.26 64.26 64.26 64.26 10.80 10.80 n n现状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为现状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为4218.544218.54万㎡万㎡万㎡万㎡;;n n预测预测20102010年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约为年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约为52445244万㎡万㎡万㎡万㎡;;n n预测预测20202020年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约为年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约为75007500万㎡万㎡万㎡万㎡。
各类震害损失预测情况如下表:各类震害损失预测情况如下表:现状震害损失预测汇总表现状震害损失预测汇总表序号序号 预测损失分类预测损失分类 地震烈度六度地震烈度六度 地震烈度七度地震烈度七度 1 1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万元) ) 34670.0 34670.0 83901.6 83901.6 2 2居民实物财产损失居民实物财产损失( (万元万元) ) 17304.0 17304.0 17304.0 17304.0 3 3工矿企业生产设备损失工矿企业生产设备损失( (万元万元) ) 10401.0 10401.0 25170.5 25170.5 4 4其它公共基础设施损失其它公共基础设施损失( (万元万元) ) 3467.0 3467.0 8390.2 8390.2 四四直接受损户数约直接受损户数约( (户户) ) 4120 4120 9970 9970 直接受损人数约直接受损人数约( (人人) ) 14420 14420 34895 34895 一一一一 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 65842.0 159336.365842.0 159336.3 二二 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 (人人人人) ) 172 172 1016 1016 三三三三 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 (人人人人) ) 84 84 150 150 二二0 0一一0 0年震害损失预测汇总表年震害损失预测汇总表序号序号 预测损失分类预测损失分类 地震烈度六度地震烈度六度 地震烈度七度地震烈度七度 1 1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万元) ) 64706.1 64706.1 134248.0 134248.0 2 2居民实物财产损失居民实物财产损失( (万元万元) ) 22873.2 22873.2 52920.0 52920.0 3 3工矿企业生产设备损失工矿企业生产设备损失( (万元万元) ) 19411.8 19411.8 40274.4 40274.4 4 4其它公共基础设施损失其它公共基础设施损失( (万元万元) ) 6471.0 6471.0 13425.0 13425.0 四四直接受损户数约直接受损户数约( (户户) ) 3890 3890 9000 9000 直接受损人数约直接受损人数约( (人人) ) 13610 13610 31500 31500 一一一一 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 113462.1 113462.1 240867.4 240867.4 二二二二 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 (人人人人) ) 221 221 1749 1749 三三三三 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 (人人人人) ) 41 22141 221 二二0 0二二0 0年震害损失预测汇总表年震害损失预测汇总表序号序号 预测损失分类预测损失分类 地震烈度六度地震烈度六度 地震烈度七度地震烈度七度 1 1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万元) ) 119450.8 119450.8 283412.4 283412.4 2 2居民实物财产损失居民实物财产损失( (万元万元) ) 45216.0 45216.0 107424.0 107424.0 3 3工矿企业生产设备损失工矿企业生产设备损失( (万元万元) ) 107424.0 107424.0 85023.7 85023.7 4 4其它公共基础设施损失其它公共基础设施损失( (万元万元) ) 11945.1 11945.1 28341.2 28341.2 四四直接受损户数约直接受损户数约( (户户) ) 4710 4710 11190 11190 直接受损人数约直接受损人数约( (人人) ) 16500 16500 39200 39200 根据震害预测其建筑物损害及人员伤亡较为严重的规划工作区确定根据震害预测其建筑物损害及人员伤亡较为严重的规划工作区确定为重点的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区,本次规划共有为重点的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区,本次规划共有 规划工作区被确定为规划工作区被确定为重点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区。
重点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区4141个个个个一一一一 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震害损失合计(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 212447.1 212447.1 504201.3 504201.3 二二二二 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震害人员伤亡人数( (人人人人) ) 237 237 1762 1762 三三三三 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震害人员死亡人数( (人人人人) ) 34 34 270 270 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御n n宜昌市中心城区宜昌市中心城区潜在的次生灾害潜在的次生灾害源点主要有三类源点主要有三类即:即:有毒、易燃、有毒、易燃、易爆等易爆等源点。
源点n n本规划对上述三本规划对上述三类潜在次生灾害类潜在次生灾害源点的分布做了源点的分布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较为详细的调查,并确定了二级地并确定了二级地震次生灾害防御震次生灾害防御的规划措施的规划措施n n即:即:源点内部地源点内部地震次生灾害防御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措施;规划措施;n n市级地震次生灾市级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措施害防御规划措施十、避震疏散规划根据根据《《城市城市抗震防灾规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划标准》》避避震疏散的人震疏散的人员是由震灾员是由震灾发生时需要发生时需要避震疏散的避震疏散的城市居民和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城市流动人口组成,本口组成,本次规划预测次规划预测的中心城区的中心城区需要避震疏需要避震疏散的总人口散的总人口如下表:如下表:中心城区避震疏散人口预测表中心城区避震疏散人口预测表现状(万人)现状(万人) 20102010年(万人)年(万人) 20202020年(万人)年(万人)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 6.1 6.1 10.12 10.12 21.2521.25震害涉及震害涉及人口人口 地震地震烈度烈度 6 60.61 0.61 10.12 10.12 0.680.687 75.56 5.56 0.63 0.63 5.075.07避震疏散避震疏散避震疏散避震疏散 地震地震地震地震 6 6 6.71 6.71 5.47 5.47 21.93 21.93 人口人口人口人口 烈度烈度烈度烈度 7 11.76 10.75 26.337 11.76 10.75 26.33 n n紧急避震疏散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是所是城市居民附城市居民附近的小公园、小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中小专业绿地、中小学操场,抗震性学操场,抗震性能较强的公共设能较强的公共设施及高层建筑物施及高层建筑物中的避震层(间)中的避震层(间)等,等,其主要功能其主要功能是是供附近的居民供附近的居民及流动人员临时及流动人员临时避震疏散的过渡避震疏散的过渡性场所。
性场所本次规划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二级进行规划布局本次规划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二级进行规划布局疏散疏散疏散疏散场所场所场所场所n n固定避震疏散场固定避震疏散场固定避震疏散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所是所是所是城市中面积城市中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大、人员容置量较多的公园、量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育场、停车场,空地及绿化隔离空地及绿化隔离带等其主要功其主要功其主要功其主要功能是能是能是能是在灾时搭建在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临时建筑或帐篷,供灾民较长时间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主要场性救援的主要场所本次规划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二级进行规划布局本次规划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二级进行规划布局疏散疏散疏散疏散场所场所场所场所n n本次规划在中本次规划在中心城区共确定心城区共确定了了4545块块块块固定避固定避震场所,总面震场所,总面积约为积约为519519公顷公顷公顷公顷,,可供避震疏散可供避震疏散人口约人口约104104万人万人万人万人,,足以满足中心足以满足中心城区震害发生城区震害发生时避震疏散的时避震疏散的需求。
需求本次规划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二级进行规划布局本次规划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二级进行规划布局 根据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划中对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规划中对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抗震技术安全要求做出了具体而详细规定疏散场所的抗震技术安全要求做出了具体而详细规定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紧急紧急紧急紧急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项目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备注 类型类型 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或高层建筑物中的避震层(间)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3分钟~5小时用作紧急避灾的临时场所 交通设施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5米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 考虑到城市的部分地区房屋密集,若房屋倒塌破坏,应扣除瓦砾堆积物的影响 救灾道路要求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8m宽度的道路,保证救灾需要 应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进出 服务范围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规模 一般不小于1000平方米 一般不小于1000平方米 避灾面积要求避灾面积要求 1~2平方米/人 保证避灾人员一定的活动空间 防火带防火带 一般不小于10米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 基础设施要求基础设施要求 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临时厕所 满足避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防火要求居民住宅区和各单位内的道路以及居民住宅区内的小花园、小游园和专业绿地应安装照明设备,小花园和绿地应设洒水设施,并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规划建设公共厕所 其它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度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固定固定固定固定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共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共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共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共2 2页)页)页)页)项目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备注 类型类型 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其内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用作中长期避灾的场所 交通设施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15米。
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而且,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尽可能分开进出口应当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车辆的进出 可以利用交通工具进出和保证物资运输 救灾道路要求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15m宽度的道路,保证救灾需要 应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顺畅进出 服务范围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2~3公里,步行大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规模 不小于5000平方米,宜选择短边250米以上、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地域 可以利用较大面积进行物资运送、储存以及满足联络、医疗、救援的需要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固定固定固定固定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续前页)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续前页)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续前页)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续前页)项目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备注 避灾面积要避灾面积要求求 一般不小于2平方米/人 满足避灾人员一定的生活活动空间需求 防火带防火带 与周围易燃建筑物或其它可能发生的火源之间设置30~120米的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如果避震疏散场所的四周都发生火灾,面积50ha以上基本安全,两边发生火灾25ha以上基本安全,一边发生火灾时10ha以上基本安全。
应当有水流、水池、湖泊和确保水源的消防拴临时建筑物和帐篷之间留有防火和消防通道严格控制避震疏散场所内的火源防火树林带设喷洒水的装置 基础设施要基础设施要求求 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应急通信设施与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以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 满足避灾人员的长期生活需求,发挥避灾场所的救援功能,满足各种防灾要求避震疏散场所内的栖身场所可以是帐篷(冬季是防寒帐篷)、窝棚或简易房屋,能够防寒、防风、防雨雪,并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空间,通常以家庭为单元居住物资储备库应当确保避震疏散场所内居民3天或更长时间的饮用水、食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以及适量的衣物、药品等 其它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十一、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n n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第和国务院第140140号令,规划中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号令,规划中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
汇报完毕汇报完毕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