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根据地贫困儿童的教育政策及其成就与不足.doc
22页抗日根据地贫困儿童的教育政策及其成就与不足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广大农村民生凋敝,困苦不堪;教育希零,文盲遍布战事纷乱,农业生产落后,使得贫困的农民子女和他的父母一样不能脱离生产贫童过早地参与生产劳动,失去读书求知的机会 儿童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而不识字、没文化、心中无国无家的广大农村贫困儿童既不能很好地参与民族自卫战争,更不能担当未来国家民族复兴的责任,所以根据地实行国民教育,特别是重视对贫困儿童的教育,点燃了国家复兴的星星之火 一、抗日根据地贫童群体及形成原因 (一)贫童群体分析 抗战期间,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及战争迫害,抗日根据地经济异常贫困,民众生活极其困难,因此贫困儿童为数不少山西乃华北抗战重要据点,分布晋察冀、晋绥、太岳、太行等抗日根据地,据统计,1936年山西人口为13 230 000人,1937年总人口为11 601 026[1],到1945年人口为12 199 918人[2],从人口总量看,经过抗战,山西总体人口总的来说,没有明显变化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抗战前,山西0—15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最高时不超过27%[3],1946年至1947年山 西0—15人 口 有4 690 448,占 总 人 口 的31%,若按这样一个大体比例,1937至1945年山西0—15岁的人口大约在300万以上。
按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来计算,山西抗战时期0—15岁的农村人口在240万左右民国时期,山西地域闭塞,经济贫困,“从比较可信的调查结果来看,只占全国人口10%以下的地主、富农,所占耕地数为全国一半以上而占全国将近70%的贫雇农,仅占有耕地的22%从中可看出土地高度集中[4] 贫困人口因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笔者则以石岛纪之这一全国较可信的贫雇农的统计数字推断农村贫困儿童数字,山西0—15岁的240万农村儿童中,贫困儿童应有160万左右 而在这些儿童中,学龄儿童年龄应在7岁至15岁左右,由1946-1947山西人口年龄统计数字来计算,4 690 448的0—15岁人口中,未满周岁及1—4岁的人口约占其中的1/3,5—10岁及11—15岁人口约占其2/3[5],所以,笔者推测本文所研究之受教育的山西贫童大约在100万左右推而广之,全国各根据地贫童数目之巨可以想象 (二)贫童形成原因 儿童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他们依附于家庭,依附于父母,中国农村贫弱,农村儿童大多过早的参加生产劳动补贴家庭,当贫弱的家庭遭遇变故时他们就沦为生活更为苦难的贫童,而这一沦落却十分容易 1.自然灾害、疾病1940年至1943年,我国北方自然灾害,年年苦旱,农民深受旱灾、蝗灾之害。
1943年的旱灾,披灾面积广泛,太行、冀南、太岳都未幸免,即便是太行三专区左权、武乡灾情较轻的一带,景象也是触目惊心的据解放区救济总会晋冀鲁豫分会的统计,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历年因灾害损毁的田禾,计 达54 900 000亩,共 减 产13 176 000 000斤 [6]157灾情严重,人民苦不堪言更为可怕的是大灾之后还会有大疫,疫情蔓延,无情地吞噬着根据地百姓的性命生活条件的恶化,必然引起疾病的流行,这就构成了另一种灾害,即各种流行疾病据太行区左权县拐儿镇一地的调查: 1939年到1941年各种疾病(伤寒、疟疾、疥疮)的患者,1939年占全人口的21%,1940年21%,1941年22.3%,也就是说差不多每4个人中就有1人生病[6]158这种情形,在山区是相当普遍的 1945年阳城南次营附近,三五十里的村庄最近普遍发现生疟疾、伤寒、淋症等传染病,百姓深受其害,年幼的儿童更是难以抵御疾病的威胁,不断花钱治病把早已贫困的农民拖向死亡的边缘 自然灾害严重,粮食减产,人口逃亡,疾病蔓延,百姓生活贫苦,自然无法祜佑年幼的儿童,大量贫童产生贫童失学、过早的参加劳动,随亲人逃亡等成了他们必然的命运。
2.战争日寇侵略,抓掠壮丁,残酷迫害百姓,百姓或被迫害致死,或逃亡,或积极抗战,农村多剩下老弱病残在“晋冀鲁豫太行边区,林县芦柴村共有农户703户,3 368人,逃亡户就有82户,310人[7] 总之,直接参加家庭生产劳动的壮劳力减少,更多的家庭贫困,更多的儿童沦为贫童 另外,随着战争的深入,各根据地贫困的农民生活负担较重,据1941年统计的晋西区党委关于1936—1939年人民生活的负担调查显示,贫农负担1936年168.7元、1937年276.9元、1938年408.7元、1939年447.48元;雇农1936年8.2元、1937年5元、1938年9元、1939年16.5元[8],可见,随着抗战的深入,贫雇农的负担不断加重贫雇农负担过重,导致贫雇农剩余资产过少,晋西北“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除去公粮、生活花费余粮分别为4.34、1.25、0.52、0.36石”[9],如此,贫农再生产能力低,抵御意外事件如疾病、婚丧的能力更低,甚至经常难以维持生计、食不果腹,面黄肌瘦、目光呆滞的贫童更是大量出现 根据地因战争造成生活条件的贫困,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忍耐力的极限百姓贫困至极,覆巢之下无完卵,自然会产生许多因父母受到迫害的贫童、难童;根据地人民身上肩负着的缴纳公粮支持抗战的重任,也在一定程度上紧缩着他们生存的道路。
贫民负担加重,抵御风险能力降低,贫童基本生活受到威胁 二、抗战前贫童教育概况 近代教育是一个初级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主要由分散于各乡村的初级教育组成可见,研究近代贫童教育重点应在农村初级教育抗战前,山西义务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可以说代表了抗战前中国小学教育的最高成就,被北洋政府誉为“模范省”,所以此处研究抗战前贫童教育则以成就最高的山西省为例 (一)抗战前贫童教育取得的成就 抗战前的山西政府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府,20世纪初,山西农村中几乎家家有借债或借粮 在大多数农民贫困的情况下,山西省政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居全国首位,国民学校大幅增加,都显示在极其贫穷的山西,贫困的儿童得到了入学的机会的确,20世纪初山西为推行义务教育,为贫童接受教育的确做过一些努力就教育政策来看,1917年出台了《全省实行义务教育章程》,首先在法律上保护了贫童接受教育的权利;7月颁布了《改定全省实行义务教育程序》,程序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2—3年,实施范围大到省城,小到贫穷的山村 1918年山西针对财产在1万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子弟颁布了《富裕子弟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富绅子弟必须接受中学或相当程度的义务教育,且必须在20岁以前完成,否则必须补学,而且要惩罚家长。
对于确实贫困无法入学的儿童,除了劝导他们入学外,还可减免学费 在采取各种补助措施,如果还无法入学则不勉强但可以在课余时间让教师利用国民学校的设施对失学儿童进行识字教育一系列的政策实施,是20年代山西贫童可以接受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抗战前贫童教育的不足 首先是教育经费问题山西抗战前义务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与当时的村政建设是分不开的通过村政建设,一些乡村经济实力有所提升,然而许多的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乡村,百姓生活贫困,义务教育受到影响因为义务教育经费除极少数由公款支拨外,大多是村民摊款与各村庄之公产、私产两途筹得地远乡偏的广大农村,人民衣食无着,无力筹款办学学校只得缓办、不办或停办如此,广大贫童接受教育之机会大打折扣了 再是教育时效问题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阎锡山为了发动中原大战,更是将施政中心移向了军事,省内经济恶化,据1935年中央农业试验研究所统计,山西农家将近有一半以上在负债度日,而且比全国的平均状况还要糟糕[10]1935年后山西农村经济整个破产,自耕农沦为半自耕农,以致十村九困,十家九穷,如此经济形势,倚重于村级政权筹措经费的义务教育自然不似从前红火 而阎锡山最初以极大的热情办教育,名立遂不免丧志,当他声名大振之时,便对教育开始降温。
他无暇更多的顾及发展教育,“随着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山西进步知识青年纷纷走上革命道路,这对竭力维护在山西统治的阎锡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1] 正因为如此,山西竭力支持义务教育,使贫童也有入学的之机会的时期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此后,便也凉淡下来了 三、抗日根据地贫童教育政策 根据地建立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低,特别是广大贫困儿童失学现象严重,从1940年对武乡县蟠龙等36个村的失学儿童家庭调查情况来看,佃农子弟失学185人,占21.8%,贫农子弟失学457人,占83%[12],贫童失学现象惊人,所以亟待提高贫困儿童入学比例 (一)经 济 支 援:免 费 公 费 优 待 救 济 贫 寒儿童 经济困难是造成贫童辍学或不能经常到校的首要原因,根据地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专门针对贫童就学问题,进行多方面优待根据地对贫童的优待有免费和公费两种,对初级小学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且对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学生都有物质上的优待晋察冀边区1938年2月发出通令要求凡是不直接遭受敌人炮火威胁的小学校,一律开学上课,男女学生并收,一律免除学费,这给贫童入学敞开了大门 8月制定了优待贫困儿童入学的办法,这办法保证了贫寒抗属及穷苦人家子女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在普及国民教育一点有较大意义。
这个条例包括符合优待的条件,给予优待的内容,如提供石板、业金、食粮等,供给书籍给予优待的时间,及其优待资金的来源和办理优待的时间和手续,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对贫童入学优待政策、原则 就公费教育而言,1940年10月晋绥革命根据地特别设立公费生并指出,“为优待抗属儿童及贫寒优秀子弟,一月由公家给米三十斤,书籍文具等均由公家发给”[13]39《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免费公费生条例》是在《山西省第二游击区小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级小学学生之书籍一律由公家免费供给抗属及家境贫寒无力送子女入学者,皆可按照相关款项享受公费或免费教育[13]59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制定、执行,根据地贫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贫童入学率大大提高免费教育、公费教育使贫童接受教育而不加重贫困农民的负担,拉近了农民和根据地的距离,受到百姓爱戴 (二)形式灵活:多渠道地办学教学 中国自古就有义学、族学等贫童教育机构中华民国,兴办新式学堂,传统义学、族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至抗战时农村根据地除公立学校外又出现民办公助学校、一揽子学校、流动学校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对贫童进行教育,而这其中以民办公助学校影响较大民办公助学校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解决了失学儿童特别是贫苦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它解决贫困儿童入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变工互助。
群众从本村选出人员专职担任教师,村民组成变工队帮他种地,教师获得相当的粮食作为酬劳,变工队还通过开种学田等方式,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民办公助学校通过变工解决学校日常开支,教员酬劳等教育经费,使民办学校得以维持,使无力负担学费的贫童得以入学而民办学校解决教育经费的方式又不同于传统的靠官、富来捐款的义学及靠家族族产的族学,这种新的学校教育形式打破了过去私塾学校谁有钱谁上学的现象,把私塾改造成了广大民众所共享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学校 除了有灵活的办学模式之外,根据地各类型的学校在教学上都以战时、农村特殊环境为依据,积极转变教学形式,推行半日制及小先生制使因战无力上学、家居小山庄无法上学的广大贫童可习得文化 贫童家庭经济困难,农忙时播种收割成果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生计,学校会合理的分配儿童的学习时间和生产时间,保证贫童不耽误家庭劳动学校经常采取轮回教学、半日制、夜校、早午校、个别教学等方式教学,使大家都有学习机会,同时也解决了家庭的苦难机动地调配生产学习时间,给贫童入学以时间保障,是降低贫童失学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