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贬谪诗鉴赏(教师版).doc
17页贬谪诗鉴赏(教师版)【使用时间】2014.3【编写】张杰【审查】李洁梅【主题】贬谪诗鉴赏2014.4【学习目标】1、经过学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掌握贬谪诗的特色微风格;2、带感情朗读诗歌(早读);3、掌握贬谪诗的有关的知识(早读解说和朗诵);4、理解诗作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情形创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当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确实,“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门路,问题是,他们一旦靠念书做上官此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略不留意就有遭受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别的文人集体,即在参加朝政中遭受挫折而遇到贬谪的官员自然,贬官的状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倒是心胸天下就其结局而言,有的立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其实不为人怜悯,进而被忘记贬官的遭受,除了贬职、贬逐前去荒远之地外,许多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第一课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1知汝远来应存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解读诗歌1、知人论世(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作者: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原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暮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督查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 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承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医生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星期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挡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并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寿,结果惹恼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求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改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匆促上路,走到蓝田关隘时,他的侄孙韩湘急忙赶来,来陪同这孤单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2、联合课下说明疏导诗歌各联粗心。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潮州:郡名,治所在海阳(今广东潮州市)路八千:泛指路程遥远八千,不是确数译:一篇谏书清晨上奏给皇帝,夜晚就被贬官到路程遥远的潮阳去2剖析: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由他很有气派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若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弊事:政治上的缺点,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虚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暮年的生命译:想替皇上除掉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怜惜剩余的生命剖析: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诉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气愤,富裕胆识只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依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令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之态颈联: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即终南山,别名南山,太乙山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截,前路艰危,心中感触万分拥,堵塞译: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截,前路艰危剖析:此两句一回首,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牵挂家人,伤怀国事马不前”他立马蓝关,大雪冷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豪迷途之悲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就景抒怀,情悲且壮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尾联:知汝远来应存心,好收吾骨瘴江边汝:你,指韩湘应存心: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译: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幸亏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3剖析: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信心上表言事的,此刻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顾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毅意志结语沉痛而庄重,表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怒之情二、赏析鉴赏1、诗歌的首联点了然什么?有一对反义词,找出来,谈谈有何作用?明确:罪被贬的原由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朝”与“夕”说明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2 诗歌的颔联表现了韩愈如何的性格?明确:此申诉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气愤只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3 诗歌的颈联描绘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如何的感情?明确:境。
云彩浓厚横在秦岭的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的是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冷天,联想到前路的困难困苦,不免露出英豪迷途之悲第二课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一、解读诗歌1、知人论世(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有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代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议唐朝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柳宗元、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4写作背景: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改革运动而遭贬此后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堵塞,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同样,休戚有关,因此诗中表现出一种诚挚的友情,虽山南海北,而相思之苦,没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季登楼怀友,面对满目他乡风光,不由感叹世路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感情多悲凉哀怨2、联合课下说明疏导诗歌各联粗心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接:连结大荒:泛指偏僻的边远地域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荒野荒野;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穷宽广剖析: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简单才到柳州,却迫不及待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眺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此刻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芜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满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地和这么深广的情义,作者却仿佛绝不费劲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睁开了弘大的画卷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惊风:急风;暴风飐(zhǎn):吹动惊风、密雨,暗比残害自己的险恶权利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译:暴风阵阵,剧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剖析:写的是近地方见唯其是近景,见得真实,故写得仔细就描述风急5雨骤的情形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品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地拈出芙蓉与薜荔,明显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觉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洋溢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着盐,不见印迹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译: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眺望的视线;柳江弯曲折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剖析: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当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挚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眼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眺望,却一仰一俯,视线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波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穷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量民族地域文身:古代南方少量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民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旧是音书:音信滞:隔断译: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此刻依旧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剖析:尾联以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心挚友处境望而不见的难过以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6叠,望水道,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纳到“音书滞一乡”但是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二、赏析鉴赏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联合详细诗句加以剖析明确:①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莽的情形,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迎面而来;②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不免有宦途失意之愁;③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相互隔绝,音讯不通;④加之远离故乡,身居他乡,不免产生思念朋友、思念家人之愁2 本诗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合诗句进行赏析明确: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怀”“动静联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仿佛是在描绘夏天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情形,实质上倒是暗写朝廷守旧权利对改革派的围攻、伤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人间人事,波折委宛;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