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师大五年级上2.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47983451
  • 上传时间:2024-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第一课时《鸡兔同笼》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在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 (读成“zhì” ),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文翻译一下:(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15分)  1、请同学们看一幅鸡兔同笼的情景图(课件出示)你能猜出这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请看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2、先猜一猜,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解决的办法  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你的解题方法,如果有其他解题方法,请写在答题纸上。

        【设计意图:尊重教材;不束缚限制任何学生的思维,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拓宽学生思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倡导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请同学们为自己的方法命名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板书:跳跃列表法)  3)、哪个同学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呢?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请同学们命名。

      贴出表格)  ( 板书:取中列表法.)  4)、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机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问题?  5)、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  直观画图法: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还有什么方法吗?  6)算术法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设计意图:在问题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猜测—验证—调整—再验证—再调整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历史激趣、巩固新知 (9分)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 兔的头数  35-12=23(头) ……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过渡语:同学们有信心运用自己喜欢的列表方法解决1500多年前《孙 子 算经》中的原题吗?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最好?)日本人说的【设计意图:史书解题方法意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解决原题巩固一道基本题型,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化,对于数目较大的题目采用取中或跳跃列举法更为合适  四、分析应用,提高升华(5分)  过渡语:后来鸡兔同笼问题由我国传到了日本变成了龟鹤问题,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那还可能是什么问题呢?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看一看,请看题;  【设计意图:学数学用数学,引领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并非单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分析两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垫定基础。

        1、在我们购物消费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两种铅笔共7支花了5元钱,分别买了多少支?  (生:6角相当于鸡的两条腿,8角相当于兔的四条腿,7支相当于鸡兔的总头数,5元相当于推的总条数;)  2、在活动安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开展有益的课余活动,学校准备开展一次象棋和跳棋的比赛,象棋和跳棋学校共有31副,恰好可让150个学生同时进行棋类比赛,象棋2人一副、跳棋6人一副,象棋和跳棋各有多少副?  (生:31副相当于鸡兔的总头数;150人相当于鸡兔的总推数;2人一副相当于鸡的两条腿;6人一副相当于兔的四条腿  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3、运输中的鸡兔同笼问题(5分)  地震后要用大小卡车往灾区运29吨食品,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不同之处呢?(没有限定大小卡车的总辆数)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用车总量数的范围:最多多少辆?最少多少辆?  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  1)、(如分别出现两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所有的正确答案都不遗漏呢?师生集体尝试逐一列表的方法。

        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或  2)、(如出现一名同学有两个正确答案和分别一个正确答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好?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耐心细致的做每一件事请  【设计意图:此练习题的出示目的是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明确逐一列举法的有势好处  五、生活拓展、谈谈收获(3分)  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作业:创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要求: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创编得体是否正确合理,同桌交换解决  【设计意图:希望同学们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结束语:数学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猜测 验证 调整  逐一列举法 跳跃列举法 取中列举法  直观画图法 假设算术法 假设方程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