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doc
4页4.2 光的反射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初中科学中关于光学的主要内容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掌握光反射的得出过程和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从内容上看,本节以探究为主线,层层深入来探索光反射的规律是学生在物理课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角度关系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验方法的契机另外,本节内容也时后续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为光的折射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光在遇到分界面的情况下一般不在沿直线传播,而会发生反射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走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往往需要直接感性经验的支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经常接触到光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以前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只是现象的观察和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对光的反射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对任何事情总想“一探究竟”,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神奇之处,也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光路图的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对下一节《平面镜成像》提供了保障,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一)教学目的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二)教具演示用器材:激光演示器、平面镜、插有大头针的硬纸条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光的反射教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1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1)画出图3的入射光线2)如图4,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板书:“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5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播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强调: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三、归纳总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四、复习巩固1.作图说明:一束光沿水平方向射到镜面上,入射角是3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60)若入射光线不变,把平面镜竖直放置,则反射角是(0)2.口答:课本节后练习1、2题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以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虽然学生对光并不陌生,但光是一种非常抽象的物质,对于这节课如果采取简单的讲授和灌输,会造成学生学起来费力,所以这节课我采取游戏和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在探究光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利用小平面镜, 激光光源, 反射定律演示器来做实验,找出在反射现象中存在什么规律 ,考虑到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方面存在困难,还应设计一张实验报告单,由定量到定性逐步引导学生做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动手又动脑,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