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docx
48页贵州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1—刖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好开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贯彻落实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 战略行动,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指导规范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 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在自然资源部《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的 基础上,结合我省地方实际,补充细化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和技术规定,起草本指南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 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指南侧重于原那么性和导向性,后期将结合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要求以及各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编制,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指南包括正文和附录两局部正文包括总体要求、准备工作、基础工作、编制内容、协调论证、规划报批6个 章节附录包括术语与定义、规划指标体系(推荐)、规划成果建议、市级规划文本大纲(推荐)、县级规划文本大 纲(推荐)、规划文本附表6个方面内容1.7 编制主体与程序规划编制应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同、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工作方式,市、县级人民政 府负责本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承当具体的 编制工作。
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基础工作、规划编制、协调论证、规划报批等(图2)图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流程示意图1.8 成果形式规划成果包括文本、编制说明、图件、附表、专题研究报告、规划环评篇章、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等成果(见附录C) O2、准备工作2.1 建立领导小组建议建立市、县级人民政府主导,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领 导小组,负责审定工作方案,落实编制经费,及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2.2 组建编制团队建议由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团队,涵盖地理、生态、环境、气象、地质、 水资源、土壤、土地以及规划等专业领域,负责方案制定、调查评价、成果编制等工作2.3 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那么、目标任务、技术路线,专题设置、进度安排、成果要求、 工作组织和经费保障等3、基础工作资料收集自然地理数据资料包括相应层级行政边界、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数据,以及地形、地貌、地质、 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信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资料包括最新年度国土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遥感影像、地形数据,以及耕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
生态基础数据资料包括现状和历史多期主要生态系统调查监测数据,生物多样性、石漠化、水土流失、 矿山地质环境等专项调查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资料包括最新年度国土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遥感影像、地形数据,以及耕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生态基础数据资料包括现状和历史多期主要生态系统调查监测数据,生物多样性、石漠化、水土流 失、矿山地质环境等专项调查监测成果,相关科研成果,辖区内以往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监测、评估等资 料经济社会数据资料包括人口、经济、农业、城镇建设,以及相关部门、行业的专项数据相关规划和成果包括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成果,国土空间 规划及专题研究成果,自然保护地划定建设情况,城市、村庄、林草、矿产、产业、交通、水利等相关规 划或成果生态环境调查监测数据包括现状和历史多期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农业等生态环境调查监 测数据相关基础数据经过校准核验,可作为基础调查成果进行使用3.1 统一底数底图统一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以最新国土调查数 据为基础,以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地形数据为补充,通过开展规划基数转换和细化调查,形成坐标 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工作底图。
3.2 以往工作评估针对本行政区域内已开展的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类规划及相关工作,进行简要评估,总结 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3.3 调查核查在资料分析基础上,为满足综合评价、问题识别、专题研究、工程部署的需要,应开展针对 性的调查核查市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建议以资料收集分析、遥感解译等为主,开展重点区域核查;县级 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建议以资料收集分析、遥感解译等为主,开展工程实施区域调查调查核查内容主要包 括自然生态状况、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现状、生态系统胁迫因子和生态环境问题其中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包括矿山损毁山体、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土壤污染、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与水资源 枯竭、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3.4 专题研究合理设置专题研究,可包括但不限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生态系统格局、演替 规律和内在机理研究;区域性水平衡问题以及保护修复对策,区域性重大生态问题和生态风险及其限制因 素、防控措施等研究;生态修复单元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连通、生态网络建设、修复工程布 局等研究;遗产廊道、生态文化景观等地方特色,生态修复与增强固碳能力关系,生态修复政策体系,市 场化投入机制及有关政策等研究。
市级生态修复规划应设置一个或多个专题研究,县级生态修复规划可根 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研究3.5 综合评价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演化的内在规律、生态系统特征,科学划分生态修复单元,准确识别重大 生态问题等,应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特点、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充分收集资料、核查调查、专题研 究基础上开展生态系统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脆弱性、 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力等,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和空间分析,作为人工参与生态修复程度的重要依据 市级生态修复规划须在全境开展综合评价,县级生态修复规划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引用市级评价成果或有 侧重地开展综合评价3.6 问题识别依据调查核查、评价、专题研究等成果,识别区内主要生态问题一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资源不合 理开发利用的显性问题包括山体破损、林草破坏、土地损毁侵占、河湖岸线过度开发、耕地利用低效等 问题二是生态系统质量问题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面积减少、结构受损、功能退化、 恢复力降低、脆弱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三是三类空间冲突问题分析人类开发利 用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生态连通性差、边缘地带缺少缓冲过度、农用地退化、农村自然风貌破坏等问 题,分析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冲突区域、缓冲区域的生态问题和生态修复需求。
县级生态修复规划要在市级国土空间生态问题识别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本辖区内各类国土空间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域、发育程度 及其关联性3.7 风险研判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判本辖区内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开展趋势,研判未来城镇扩张、基础设施 建设等生态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水平衡、水平安和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预判生态风险,分 析碳中和对生态修复的需求,以及人口变化、资源约束趋紧可能导致的长期生态隐患,提出对策思路 1、编制内容规划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引领本辖区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结合社会经济开展趋势, 衔接相关规划,落实省级规划生态保护格局、生态修复目标任务、主体功能等,科学确定本辖区到2025 年、2030年、2035年分阶段目标按照上下衔接、统分结合、简明适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那么,参 考《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和本指南附录B合理设立生态修复指标体系 4.2修复单元在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基础上,以主要流域等自然地理系统为基础,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 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地为主体,以生态廊道、交通沿线、河湖及城市绿化带为网络,统筹考虑生态系统 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连续性、经济社会开展可持续性,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市级生态修复 规划应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单元,明确各单元的生态现状和主攻方向,生态修复单元应全覆盖、不交叉、 不重叠。
4.3 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是修复任务落地、修复工程部署的空间指引应衔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 修复重点区域,结合全省生态平安战略格局、区域生态平安重点区域和重大开展战略,依据本辖区〃三线〃 划定方案、综合评价结果、主要生态问题等,在生态修复单元中识别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在重点区域 之间和重点区域内部,根据轻重缓急程度,统筹安排生态修复任务、部署生态修复工程4.4 修复任务以生态修复单元为基础、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空间指弓I,分区分类确定本辖区内生态修复主要任务, 并明确区内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要求依据退化程度和恢复力,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 生态重塑、综合整治等策略措施,坚决杜绝以生态修复之名行资源开采之实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围绕区域生态平安格局,分区部署系统性修复任务一是重要生态廊 道和生态网络构建以辖区内河流水系、山脉、重要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重要交通水利等为脉络,衔 接区域生态平安格局,保护和维持现有良好的生态廊道,在问题突出区域修复建设多尺度生态廊道,构建 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改善水陆之间、流域水系之间、重要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二是生态空间修复 按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科学确定生态修复目标,优先保护良好生杰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加强重要河 流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开展森林抚育、草地修复,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平安。
三是农业空间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景观, 改善农田及周边生境,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效益,提升农村土地使用效率 和节约、集约化水平,促进乡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四是城镇空间生态修复识别各城市生态修复主攻方 向,提出针对性生态修复任务,促进生态用地可持续复合利用;减少城市内涝、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韧性,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五是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修复在城镇、农业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 按照〃宜耕那么耕、宜林那么林、宜草那么草、宜湿那么湿、宜荒那么荒〃的原那么逐步进行调整和修复,并因地制宜建 设边缘地带生态缓冲带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围绕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分类部署修复任务,包括但不局限于:严格执行 现有规定,以自然修复为主部署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修复任务;全面部署辖区内森林抚育、湿地修复、 草地修复、石漠化、河湖岸线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抑制等生态修复任务; 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引发地灾隐患、占用和损毁土地、生态破坏等问题,采取预防控制、保护恢复和综合整 治等措施,部署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局部村庄),整 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部署土地综合 整治任务;统筹保护和修复城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被破坏的山体,连通河湖水系,构建绿地系统, 完善城内外生态网络,减少城市灾害,部署城镇生态修复任务;在相邻空间或系统的一定边界区域,部署 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缓冲带任务。
1、总体要求11.1 适用范围11.2 规划定位11.3 规划任务21.4 规划范围与期限31.5 编制原那么31.6 编制依据41.7 编制主体与程序51.8 成果形式62、准备工作62.1 建立领导小组62.2 组建编制团队修复工程市级生态修复规划要落实省级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在省级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基础 上,在划定的生态修复单元内,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