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胶州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提升重点试题(详细参考解析).docx
16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A.神话传说B.文献资料C.考古发现D.大胆猜想2、 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和炎帝B.舜和禹C.禹和蚩尤D.尧和舜3、 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C.分封制代替禅让制D.禅让制仍在继续4、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A.B.C.D.5、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会制作彩陶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6、 2019年6月29日—30日,第二届“向上向善,德润开州”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教师专场)在开州区影剧院隆重举行,在开场仪式上参训的教师们高声诵读《道德经》;《道德经》反映了( )A.老子的思想B.孔子的学说C.墨子的主张D.韩非子的理论7、 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 信息,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征税方式的变化B.冶铁技术的进步C.纸币的发展演变D.民族交融的加强8、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二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源于历史典故;下列与秦朝历史无关的成语是( )A.四面楚歌B.揭竿而起C.破釜沉舟D.焚书坑儒9、 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事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轻徭薄赋B.文景之治C.独尊儒术D.光武中兴10、 下列属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是( )①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实行“推恩令” ③盐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北击匈奴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11、 我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治世局面;其中“光武中兴”治世局面出现在(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12、 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13、 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14、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B.定都上海C.“七王之乱”D.五族内迁15、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将鲜卑贵族改为汉姓的情况;据下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鲜卑贵族改为汉姓情况A.促进鲜卑对汉文化的认同B.方便鲜卑族与汉族的联系C.弱化胡汉界限,强化等级D.加速姓氏改革,便于续谱16、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作者( )A.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B.摒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C.提出了领先世界的农学理论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17、 学完秦汉时期的历史后,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8、 “现代考古在战国时期的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在河南辉县发掘的1号魏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只有魏国懂得生铁铸造B.铁农具得到发展C.必须有铁制农具陪葬D.最早出现铁制农具19、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的劳动技能有( )A.磨光和钻孔技术B.烧制陶器C.饲养家畜D.用耒耜开垦土地20、 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把握每一历史阶段发展的时代特征;下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二、综合题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商鞅变法集变革之大成,推行自由的土地制度,把诸侯国内部的旧贵族阶层一扫而空,血统不再是地位的保障,事功才是上升的阶梯;大一统成为未来中国不可逆转的方向;——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材料二 自唐之后,北方政治、军事运转仰赖南方经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成为中央政府施政的当然方针;而要有效地控制南方,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的权力尽可能地收归中央,以获得居重驭轻的效果;——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格局在唐朝之后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如何“将地方的权力尽可能地收归中央”的;〔3〕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春秋战国和唐宋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22、 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三 如图所示材料四 如图所示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风凰网材料六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制度有了什么变化?〔2〕材料二和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规定的统治阶层内部最低等级是什么?〔3〕材料四是秦朝实现统一后创立的政治制度,图中①所代表的官职是什么?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5〕材料六中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条即可);23、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材料一:A、春秋时的铁制农具B、河姆渡出的骨耜 C三国时翻车 D、汉代耧车材料二: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材料三: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出现的农业工具,请按时间对它们进行排序(只写字母序号);〔2〕材料二汉文帝及他的继任者统治时期,国力增强,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3〕材料三中《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他认为顺民心,国之将兴,逆民心,国之将亡,统治者要体会老百姓的忧与乐,把人民的忧乐当作自己的忧乐;君王要善待黎民,减轻百姓税赋和徭役,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摘编自罗松《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等材料二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 “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三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著名论断,并简述其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3〕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内壁铸文“后母戊”;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需300多人同时工作,采用“泥范铸造法”;——余琦《中华青铜之最—司母戊鼎》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诗》《书》《乐》《易》《礼》《春秋》等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材料三:琅琊刻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刻石之一(见下图),其刻于秦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出该青铜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判断琅琊刻石上文字字体,并说明秦朝将该字体作为全国通用文字的意义;〔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