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到三).doc
14页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劝学》荀子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靠近,接近; 今义:连词表顺承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的学习 今义:知识渊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师说》韩愈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否”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则耻师:v. 动词 拜师 (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今之众人--- 众人 ---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 读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 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 d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 常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古:风气 今:道理 无贵无贱--- 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 -被动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 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 判断句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赤壁赋》苏轼1.字读音易错字属 zhǔ 窈窕 yǎo tiǎo 斗 dǒu 冯 píng 棹 zhào 和 hè 愀 qiǎo 扁 piān 藏 zàng 藉 jiè通假字(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 ) (2)山川相缪 (通“缭” )2.词一词多义(1)固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2)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当 (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合)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3)逝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 ,发誓)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4)曾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连……都)(5)苟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6)虽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2)顺流而东 (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3.句。
句式(1)客有吹洞箫者兵 (定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办 (宾语前置)书画成就 :“宋四家” (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3)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7、字词解释(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流 (4)极:至 (5)斫(zhuó) 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必修二《六国论》苏洵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实词:弊、赂、亏、与、判、事、厥、速、劫、殆、弥、洎等 虚词:率、盖、始、以、之等 词类活用: 日削月割(名→状) 义不赂秦(名→动) 礼天下之奇才(名→动) 李牧连却之(动→使动)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阿房宫赋》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 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 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宝鼎当作…… ,把玉石当作…… , 把黄金当作…… ,把珍珠当作……)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