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文言一刻教师版29-32(归、国、过、何).docx
6页每日文言一刻·第29课(教师版)1个实词(归)+1个虚词(焉)+1个断句(曾参)一、 实词1.看视频,掌握“归” “归”是形声字,甲骨文右边是妇女的妇的右半边,左边是“ ”(duī)表声后来又加形旁“止”(“趾”是脚趾的趾的本义,象人脚),所以“归”字表示“女子出嫁”出嫁后,成年女子“归附”于自己的意中人,有了幸福快乐的“归宿”,因此“归”又有“归附、归宿” 的含义,第一个指的是动词哦,第二个是名词;很多地方出嫁后还有到娘家回门的婚俗,这就是所谓的“省亲”了,因此“归”引申出“回娘家省亲”的意思回门一般是丈夫将妻子送回丈母娘家,因此“归”又引申出“返回、送回、归还”的意思女子出嫁归附、归宿返回、送回、归还省亲归2.连连看,找对“归”连连看,给下面的实词“归”找到合适的意思1.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归附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 女子出嫁3.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送回4. 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亲5.吾妻归宁。
《项脊轩志》) 返回3.听解析,铭记“归”二、虚词选出下面句子中虚词“焉”合适的意义和用法A. 兼词:于此、于之 B.兼词: 于何,在哪里C.相当于“之” D.哪里、怎么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4.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解析: 1—A,2—B,3—C,4—D 三、断句请结合所学文言知识,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 反 复 往 又 不 受 使 者 曰 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 曾 子 曰 臣 闻 之 受 人 者 畏 人 予 人 者 骄 人 纵 君 有 赐 不 我 骄 也 我 能 勿 畏 乎 终 不 受选自西汉·刘向《说苑》答案与解析(老师出镜讲解,其他讲解均不出镜):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每日文言一刻·第30课(教师版)1个实词(国)+1个虚词(焉)+1个断句(画兰)一、 实词1.看视频,掌握“国” “国”本来写作“國”,字形像士兵们拿着戈矛一类的武器守卫方框内的一方领土因此“国”本义就是“国都、首都”了,活用为动词就是“建国都”国都京城”是一个国家的心脏,所以又扩大引申为 “国家”的意思,并成为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意思在古代有很多小国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诸侯国”,因此国还有“诸侯国”的意思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作名词时“国”从小到大有三个意思“首都、诸侯国、国家”,你都记住了吗?(1)名词国都、首都诸侯国国家(2)动词建国都国2.连连看,找对“国”连连看,给下面的实词“国”找到合适的意思1.国破山河在《春望》) 诸侯国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国家3.卜居焉,曰吉,遂国之《鲁周公世家》) 京城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建国都3.听解析,铭记“国”二、虚词选出下面句子中虚词“焉”合适的意义和用法A.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B.疑问代词(怎么、哪里)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未知生,焉知死?(《论语》)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解析: 1—B,2—A,3—C 三、断句请结合所学文言知识,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林 之 栋 善 画 兰 好 游 闻 兰 所 在 则 必 大 寻 之 樵 者 或 告 某 山 大 壑 中 常 闻 兰 花 气 特 多 茅 棘 虎 豹 不 可 行 林 乃 募 壮 士 执 刀 矢 火 攻 具 裹 粮 鸣 金 入 深 谷 中 若 当 劲 敌 者 至 则 兰 叶 长 丈 许 花 大 如 掌 自 是 所 画 兰 益 奇 变选自《荒鹿偶谈》答案与解析(老师出镜讲解,其他讲解均不出镜): 原文: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
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每日文言一刻·第31课(教师版)1个实词(过)+1个虚词(也)+1个断句(郑玄)一、 实词1.看视频,掌握“过” 金文的过,上半部分是骨头的骨,是声旁;下半部分是形旁,表示字义和人脚有关人的脚在行走,这就是“过”的本义 “走过、经过”的来源啦经过走过某地”一般不是“去往”想去的远方,就是“拜访探望”想见之人,所以引申出“到往、拜访探望”的意思既然是前往某地,自然就“超出”了本地的范围,“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就容易“犯错”,出现“过错”,出现“过错”当然就要被“责备”了,所以“过”就引申出一系列的引申义“犯错、过失、责备”其中责备是常考的义项哦1)动词走过、经过到往拜访、探望超过、过分犯错责备(2)名词过错过2.连连看,找对“过”连连看,给下面的实词“过”找到合适的意思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责备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过错、过失3.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超过、胜过4.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促织》) 经过、走过5.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魏公子列传》) 过分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陈情表》) 拜访3.听解析,铭记“过”二、虚词选出下面句子中虚词“也”合适的意义和用法A.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B.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解释)C.句末语气词(表祈使)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解析: 1—A,2—B,3—C 三、断句请结合所学文言知识,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郑 玄 欲 注 春 秋 传 尚 未 成 时 行 与 服 子 慎 遇 宿 客 舍 先 未 相 识 服 在 外 车 上 与 人 说 己 注 传 意 玄 听 之 良 久 多 与 己 同 玄 就 车 与 语 曰 吾 久 欲 注 尚 未 了 听 君 向 言 多 与 吾 同 今 当 尽 以 所 注 与 君 遂 为 服 氏 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答案与解析(老师出镜讲解,其他讲解均不出镜): 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
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每日文言一刻·第32课(教师版)1个实词(何)+1个虚词(也)+1个断句(墨者)一、 实词1.看视频,掌握“何” 在甲骨文里,“何”这个字就像肩上扛着锄头的一个人,这就是何的本义“担着、扛着”,此时读第四声hè,诗经里有“何蓑何笠”这样的句子,意思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个词逐渐虚化出更多抽象的意思来, “什么、哪里、为什么、多么”,在这些时候,它读第二声hé,这些虚词的含义我们在虚词中讲过,今天重点讲它的实词含义因为何和呵斥的呵很像,所以古人用它来通假,表示“呵斥、谴责”的意思,这时候读“第一声hē”,你记住了吗?(1)动词扛、背通“呵”、呵斥(2)疑问代词什么、哪里(3)副词为什么、多么何2.连连看,找对“何”连连看,给下面的实词“何”找到合适的意思1.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多么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为什么3.彼候人兮,何戈与祋《诗经》) 呵斥4.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刘公墓志铭》) 什么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背、扛3.听解析,铭记“何”二、虚词选出下面句子中虚词“也”合适的意义和用法A.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B.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C.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解析: 1—C,2—B,3—A 三、断句请结合所学文言知识,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墨 者 有 巨 子 腹 䵍 居 秦 其 子 杀 人 秦 惠王 曰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非 有 他 子 也 寡 人已 令 吏 弗 诛 矣 先 生 之 以 此 听 寡 人 也腹 䵍 对 曰 墨 者 之 法 曰 杀 人 者 死 伤 人者 刑 此 所 以 禁 杀 伤 人 也 夫 禁 杀 伤 人者 天 下 之 大 义 也 王 虽 为 之 赐 而 令 吏弗 诛 腹 䵍 不 可 不 行 墨 子 之 法 不 许 惠 王 而 遂 杀 之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答案与解析(老师出镜讲解,其他讲解均不出镜): 原文: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